背景: 阅读新闻

谁造就了收藏界的“机构市”?中国企业藏宝图






[日期:2012-02-07]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孙冰  [字体: ]

中国会有MoMA吗?

  “我们市场还处于一种诚信和审美缺失的状态,赝品泛滥、炒作盛行,很多真正想收藏的企业不愿意也不敢轻易介入。”

  企业收藏在世界范围内有上百年历史。

  “很多著名的博物馆以前都是企业收藏,后来转为社会公有。过去的50年中,西方对文化艺术支持、赞助贡献最大的不是政府,不是博物馆,也不是私人收藏,而是企业!”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表示,“但客观而言,企业收藏在中国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2000年以来,中国的企业艺术品收藏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周期,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目前在中国,有时候企业家收藏还是企业收藏的界限往往不那么明显。”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艺术品市场专家龚继遂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认为这是国内的企业收藏刚刚起步,发展迅速但成熟度还非常低的表现。

  “但实际上,企业收藏与企业家收藏是两种大不相同的收藏行为。”他说。企业家可以完全凭个人爱好,随心而为;但是企业往往需要与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品牌形象等结合起来,进行“有主题、有系统”的收藏。

  “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企业收藏都是个人爱好和集体智慧的结合。目前,国内企业收藏的示范机构也不多,只有保利、泰康、万达等少数几家。”龚继遂说。

  龚继遂认为,企业收藏的发展一般要经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负责人的个人收藏爱好形成规模后变成企业的永久收藏行为;第二阶段是企业收藏与企业开展的主营业务方向进行某种关联,比如国外很多知名企业都有关注自己的品牌历史和文化,更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收藏;第三阶段就是发挥企业收藏的社会功能,借助企业收藏推动整个社会艺术产业和教育的发展。

  “现在购买艺术品的企业确实很多,但大多是以投资为目的的,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收藏。”泰康艺术收藏部门负责人、泰康空间艺术总监唐昕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尽管在国外企业收藏的比例非常大,大大小小的企业都会有这样的意识,但是我们起步比较晚,虽然发展不慢,但差距还是巨大的。”

  大连万达集团企业文化负责人、玥宝斋的主人、著名收藏家郭庆祥则更是悲观,“相当长时间内,中国的企业收藏很难发展起来。”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国艺术品市场要想达到国外的企业参与程度很难,因为我们市场还处于一种诚信和审美缺失的状态,赝品泛滥、炒作盛行,很多真正想收藏的企业不愿意也不敢轻易介入,除非是投资客和投机者。”

  唐昕认为,尽管中国式企业收藏的起步有些混乱、发展有些野蛮,但是这还是一件好事情。“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的艺术仅仅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但是艺术要发展一定要社会化,否则很难有生命力。但是,社会化的口号圈子里喊了很多年都没有成功,可现在因为市场的原因,商业一下子就使得艺术开始社会化了,不管怎样,艺术在今天被社会各界所关注了。”她说。

  “现在,很多企业和机构进入艺术品市场,不管是收藏、投资,还是利用艺术做任何事情,都是在客观上促进了国内艺术的发展。现在进场的这些企业最后肯定会有一些沉淀下来变成严肃的机构收藏者,这些机构收藏者会在艺术品市场里发挥巨大的作用,可以让这个市场相对趋于成熟和稳定。”

  唐昕说:“而且长期来看,企业收藏达到一定阶段、有了一定积累之后,会希望做一个美术馆,不管这个美术馆是否隶属于企业,它都会成为公共性和社会性的机构,必然带来社会的共享和交流,这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益的。”

  唐昕说她不知道中国会不会出现“MoMA”和“古根海姆”这样从企业收藏发展而来的私人美术馆,“但这至少是我们的目标。”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