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王广民:柴窑新探






[日期:2012-10-07] 来源:网络  作者:王广民 [字体: ]
4、几种传说,有关问题和相关资料 (1)柴窑不是越窑秘色瓷。有学者认为柴窑即唐、五代时的秘色瓷器,秘色瓷多为青色、青**、草青色,当时主要生产在吴越一代,吴越曾多次进贡给后周这种瓷器,史载曾一次进贡过2万件,但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数量有限,不可能满足后周几十万大军的军需。(2)柴窑不是景德镇影青瓷,因影青瓷在五代时才刚刚开始生产,况且景德镇属南唐国管辖,地处江西、路途遥远、长江阻碍、道路不畅、贸易不通,有悖于柴窑为后周世宗所建的本意。(3)配带柴窑瓷器可御矢炮之传说。这种可能是因为所烧瓷器多供应军队打仗之用,有的士兵缺盔甲,而常备的较薄的瓷器挡住过矢箭,越传越神,演义而来,对于可以却妖毒则不可信,只是说明当时人们对柴窑的重视而已。(4)窑址的传说,有记载说柴窑在郑州一带,有说在郑州以东开封以西的中牟县有个柴窑村,因黄河泛滥淤积较深,迄今未发现窑址。不排除当初先在此地选址建窑的可能,因其地理离京都较近,但其土质较差,接受窑工建议,往南迁移,定在柴城符合情理,,即便于军需,便于管理,又有烧瓷的条件。柴城距郑州140公里,距汴京120公里,在地理上不是太远,交通又方便,当时柴荣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先进,烧出的瓷器兼具各种风格,引领时代潮流,打破“南青北白”单调局面,令人耳目一新,瓷界争相传颂,人人争而有之,可谓名震一时。这在北宋五大名窑形成之前,宋人首推柴窑为代表也在情理之中。(5)仿柴窑瓷器,《古玩指南》载,“柴器宋时仿者甚多,如汝窑之淡青、豆青、虾青等色,皆仿柴器为之者,江西永和之吉州窑,亦多专仿柴器,东京之东窑,亦专以仿柴为主,此皆最著名者。若其他无重要之小窑,杂窑所仿之器,更不能屈数,其仿之佳者,在当时每足乱真。”“天青一色,肇端北宋,盖出自柴周之遗义也”。宋时之所以仿者甚多,说明柴窑瓷器技术先进,风格多种,人们喜欢,在社会上有影响,有市场,值得推崇效仿。近年在河南各地窑址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中先后在禹县、新安和临汝等地均发现有胎薄质细、青中泛白、白里泛青的影青、青色淡雅花纹可以内外映见,其特点极似柴瓷风格,有人提出,这种青釉瓷有可能是直接继承柴窑的工艺发展而成,,估计在五代柴窑时难以烧出这种内外可以映见花纹的产品,在柴城亦发现有多种色泽的青釉瓷片,有极似汝瓷的细小瓷片,有薄而划花,类耀窑而不透明的青瓷碗片,至于他们之间的承接关系,历史与继承渊源关系,有待于进一步考证。(6)找窑址的传说。民间世传后周时宰相魏仁甫受柴世宗所托,烧造瓷器,《五代史》也曾载下诏造祭器,在郑州东中牟一带设窑烧数次而不成,后在新郑皇陵附近发现可烧瓷之土,且传说这种土是女娲造人用之土,而女娲所建之都城——司都岗正在西华县境内,所描述之瓷土很像柴城一带之黄胶泥特征,这与传说接受越窑窑工建议,往南迁移或用南方之土相吻合,这一切难道是巧合,有待于验证。(7)白湾古寨,窑址南500米处的白湾村,现存有古寨城遗址,这里世代以打铁为生,紧临沙河,北靠柴城,是否为当年军队制造刀枪武器的铸造处,有待进一步考证。(8)在柴城遗址发现有很多唐、宋、明、清及近代瓷器,说明人们在此地生活的连续性。(9)柴湾村,与柴城,白湾隔河相望,有古渡口,现村内居住有姓柴人家200多人,据村民介绍沿南北线;临古官道均有姓柴人家,与柴世宗是何关系,有待考证。(10)江淮用兵传说,在柴城一带,民间传说为柴王江淮用兵所建,且柴荣三次亲征均沿蔡河经陈州(现淮阳县)由颖水到达江淮,从蔡口镇沿沙河过水寨,周口镇100多里即到柴城,水路交通便利。
柴窑之所以找不到,是因为没想到。
柴窑之所以找不到,是因为想不到。1,没想到柴窑会在平原地区。2,没想到柴窑会在缺乏瓷土,釉料,窑工的地方。而不在唐,五代窑口集中的平顶山,许昌等地。3,没想到柴窑是为储备物质,进攻江淮,统一战争而建,而不是主要为皇宫欣赏。4,没想到窑口烧造时间之短,而很快又被多次沙,颖河决口泥沙淤积,100多年后金人南侵,宋朝及窑工南迁。5,没想到一个高技术的窑口消失那么快,其它五大名窑迅速崛起。6,没想到是积薪烧造,史料记载:柴城为“堆柴之地”,“古人在此积薪烧造”,民间传柴城是柴王为江淮用兵而建,乾隆有:“陶人俱深喻,厝火积薪成”诗句。7,没想到柴窑不像其它官窑只烧精品,其它大众化实用品也烧制。8,没想到柴窑不只天青釉一色,其它各种颜色,其它窑口风格的也烧制。9,没想到柴窑离郑州那么远,100多公里。西华,隋属豫州,唐属河南道,明属开封府。古代西华,长平二县只辖现西华的中东部。宋代在逍遥镇建清水县,属许州管辖。县志载:“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二月,崇议副伺巡护惠民河(贾鲁河),田承说献议,重修许州合流镇(逍遥镇)大河斗门”。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       柴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