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太湖流域浙江东苕溪沿途古窑址调查与思考






[日期:2014-04-28] 来源:台湾《故宫文物月刊》  作者:孙荣华 [字体: ]

 5、在Y2等窑址中发现了原始黑釉瓷器,另还有一些淡黄、黄、青褐等釉色的产品。这种釉色呈褐黑色等产品的出现,是这一时期古窑业的主要特点之一。我们除发现了一些釉层较薄的褐色产品以外,还发现了釉层较厚、呈青绿色、有些部位呈褐黑色的产品。这些现象是笔者在这些产品的底部或边缘处、或一些积釉较厚的地方发现的。虽然这种釉色变深的现象是由于受釉层厚度的变化而改变的,但是它除了可以给窑工们以更多启发以外,也说明了原始黑瓷可能已处在初始时期的萌芽状态。观察发现:这一时期的原始瓷釉色已呈现多种颜色,主要有:黄、淡黄、绿、青褐、褐黑等多种,而且在釉层的厚度上也有了明显的区分。有些厚釉产品常见有微凸的釉斑状,亦称“浮浊釉”,这些现象无疑说明了,当时的窑工已掌握了多种釉料配方技术。但笔者认为,这些釉质釉色呈多样化的现象,可能属于当时窑工对釉料特性的掌握尚不够全面所致。一些胎质较酥松、稍厚,胎色呈灰白、灰黄、且略带有吸水性的原始瓷产品,多数在器物的内外均施了釉,但也有少数是内壁不施釉的。凡这一类产品的形状均不够规整,从其内壁处可看出是用泥条盘筑法成型制作完成的。一些胎较坚致、稍薄,胎色呈灰、灰褐、基本不吸水的产品,大多数产品内外均施釉,但也有少数仅在外表施釉的产品。这类产品的器形均比较謦整,应已采用了拉坯成型法制作。从时代上分析,前一类产品应早于后一类产品。除此之外,一些不仅较大、而且胎较厚、超过一厘米的瓷片标本的发现,说明当时还生产器形较大的原始瓷产品。

    调查发现,这一时期窑址规模较大的有:黄梅山、掘步岭、封山、塔山、下南山、南坞 里、亭子桥、南山、冯家山等,体现了较为明显的地方原始瓷古窑业的优势。综合省内外各地古址资料分析,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的古窑址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自己的产品特色,显示了原始瓷的重要产地因素,也是这一地区古窑业的第一个高潮期。

    (2)汉六朝时期

    这一时期的窑业的年代主要可分为:东汉、三国、东晋至南朝等。目前共发现窑址11座,其中,东汉5处,三国(吴)2处,东晋至南朝4处。窑址类型主要有:青瓷和原始瓷兼烧,青黑瓷兼烧等,但多数为青黑瓷兼烧窑址其中涉及黑瓷窑址有7处之多。Y17二都黄角山窑址,这是一处专烧黑釉器的窑址,在这一时期窑址中时代为最早。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黄角山窑址产品的胎基本呈赤褐色,这可能是瓷土成分配比或瓷土本来特性所致,。瓷料显示,有一种黑瓷产品的胎料是用经过淘洗过的的粗料或  色略深的有色料来制作的。这一时期烧制黑瓷比较著名的,除Y17以外,还有东晋至南朝时期的小马山、焦山等窑址,其产品以青黑釉鸡首壶比较见长并流行。调查发现,有一些鸡首壶的流是不通的,这显然缺少实用价值,应属于装饰品或明器。这一时期的窑址产品不仅质量好,而且产量也高,其中黑釉瓷器产量较高的窑址有,Y10、Y21、Y22、Y23、Y24等。这些窑址的产品其釉色黑如漆,质量之高,产品之精美,受到了陶瓷界的广泛关注。也有一些窑址是同时兼烧青瓷的,质量较好有Y14、Y21、Y22、Y23、Y24等。这一时期的青瓷与黑瓷相比,青瓷器釉色应稍显逊色,黑釉器产品仍占据了重要地位。调查中发现,在东汉窑址中同时存在着原始瓷与青瓷兼烧的现象,但原始瓷的数量要略少,这些窑址主要有:Y14、Y15、Y16、Y18等。这种兼烧现象说明,这些窑址在东汉以前是以烧制原始瓷为主要产品的,后来随着烧制水平的提高而转为青瓷窑址。资料显示,这些情况在其它地区也同样有所发现。这一时期窑址产品的主要特点为:施釉质量上有了明显的提高,且釉层较厚、质量较好。窑具的品种相比于前朝也有了一些新的改进,除春秋战国时期早已出现的简形垫座窑具以外,还发现了以下一些新的窑具品类型。(1)、斜底简形垫座,(2)、足支钉,(3)、垫饼,(4)、双足垫,(5)、垫圈、(6)、圈足形垫座等。窑具种类的明显增多,说明了烧窑手法和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或产品的类型有了增多。目前发现这些窑址的产品主要有:罐、壶、碗、钟等。产品的釉色分别有:绿、黄、褐、黑等多种。观察和对比还发现,东汉时期的产品釉质和釉色与前期相比,已有了明显的变化和提高。在纹饰和器形等方面,也有了一些异同之处,但这一时期有些产品的胎仍较厚重、且粗,有些器物的形状还不够规整。其中产品釉质釉色的提高是这一时期明显的特点之一。另外,一种带足和支钉形窑具的产生,给后来两晋时期锯齿盂形窑具的出现尊定了基础。

    以往的资料显示,东汉是我国青瓷器的成熟期,此一时期的德清地区古窑业和其它地区古窑业相比较虽然其规模和优势不曾明显,但是明地出现了一些瓷器产品质量较好的窑址。如:Y14城关张家山窑址,;Y15二都荷花塘窑址;Y16二都青山坞窑址,以及稍迟的Y20梁家底窑址等。这些窑址产品的胎虽然略显粗厚,但在施釉等工艺方面,则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与国内其它地区相同时期古窑址产品相比较已毫无逊色。因此,成熟和高质量青瓷器在浙北德清地区也已成功烧制了。总体上分折,东汉时期德清古窑业呈现了一种小高潮的态势,它在制瓷质量上的突破,为接下去东晋至南朝期间古窑业高潮期的到来,提供了条件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三国(吴)时期

    这一时期目前共发现两处窑址,Y19地处德清县的南端三合乡,其南侧与余杭县接壤,

    这是一座青黑釉兼烧的窑址。调查发现,这一窑址所出的产品形均较大,工艺也较粗糙,似和其它窑址有一种不仅相同的风格和特色。Y20是一座主要烧制黑釉器的窑址,但同时也烧制青瓷器。窑址产品的器型比较单一,胎也略显粗厚,但产品施釉均较厚,其釉质和釉色也很好。

    (4)、东晋至南朝时期

    这一期间的德清地区古窑业,在产品质量上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体现在城关地区的小马山、城山、焦山、丁山等窑址,其精美的产品和不同的器形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一时期的产品质量较好的有:Y21、Y22、Y23 Y24等四座窑址。城关小马山窑址,解放以后有关部门曾对其进行过调查,收获颇丰。这批窑址在器形和品种上均比前期有了增加,如鸡首壶、盘口壶、灯盏、唾壶、砚等多是一些新出现的产品。这一时期产品的胎相比于前期已明显变薄,器形的规整程度也有了大大的提高。产品在施釉上显得更加细腻,黑釉器色黑如漆,青釉器釉色青中略泛黄。窑具的品种方面,在前期出现的窑具基础上,新增加了一种名为“锯齿盂形挚座”窑具。调查发现,这一时期德清地区古窑业的分布重心,已逐步从县内的中部偏西一带略往偏东南方向的城关地区转移了、曾至还向南面的余杭方向发展。资料显示,197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余杭县大陆果园馒头山一带,发现了两处产品和类型及风格相同的同时期窑址。综上所述,东晋至南朝期间无疑是德清地区古窑业的第二个高潮期,也是德清地区古窑业的鼎盛期。德清墓葬出土两晋时期的青瓷双系盘口壶。

    (5)、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的窑址共发现16座。其类型除了几处地处中部略偏西三桥地区以烧制青釉器为主的窑址以外,其余10座窑址均为青黑釉兼烧的窑址,分别是:Y25、Y26、Y27、Y28、Y29、Y30、Y31、Y32、Y39,Y40等。按照时代划分,隋唐期间有八座均为青黑釉兼烧窑址,从窑址堆积发现,其产量应是较大的,黑釉瓷器产品仍然占据了较大的比重。通过对产品的风格、制作工艺等方面的观察分析,这一时期的窑址产品与东晋至南朝期间窑址的产品相比较,有着明显的承前继后关系和地方特点,但在产品质量上,隋唐时期的窑址已明显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隋唐时期窑址的产品均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如:盘口壶、罐等,其中产品碗等的胎呈深灰色,且非常坚致,击之能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可见其烧成温度已很高。产品中碗的器形外底凸出呈一假圈足,这很明显与前期汉六朝、及早期的原始瓷器碗有很多的相似性。这一时期产品的形主要有:鸡首壶、盘口壶、敞口壶、砚、碗、罐、盘、高足盘等。在施釉方面,这一时期的产品一般均施半载釉且不及底的为多数,有的将釉仅施在器物的内侧口沿一节,以产品碗最为明显。釉色方面,青釉器釉色呈青略带黄、黑釉器则色黑如漆且釉层较厚和光泽度较好,显示了东晋至南北朝时期地方瓷器产品的移风。在青釉器产品中还出现了一种黑褐色点彩装饰。在窑具的品种方面,隋唐时期的8座窑址竟然有7座均采用了和早期Y2火烧山窑址垫珠形窑具。Y28窑墩山隋唐窑址,是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的窑址,结果发现有四条窑床叠压在一起最宽的一条达4米,其续烧时间之长、产量之大应是可想而知的。在这一窑址同时发现了许多垫珠形窑具。这些久别重逢和类型相同和合用方法相同垫珠形窑具,虽然它们在时间上已相隔甚远,但不难看出之间应是一种地方传统的渊源关系。不难想象当初许多被废弃了的前期窑址,其堆积比起现在来自然会丰厚得多,这些便可以给窑工们以更多的启发,另外还可以通过世代窑工们的言传身教得于传承。其它的窑具主要发现有:筒形垫座、圈足形垫座、盂形垫座、垫饼等。这一时期的产品,如碗等的胎尚比较厚重,整体上观察其表面还不够精细,地方特色比较明显,但产品中的一些盘口壶、鸡首壶等大器,则还是显得比较精致。这一时期的窑址当以Y25省保单位洛舍市元头窑址等为代表。本时期窑业以使用垫珠窑具、以及产品碗的器型与早期原始瓷时期有相似之处等为主要特点。根据这一时期窑址的堆积均比较丰厚的现状,不难想象,当时的产量和规模应是比较大的。因此,隋唐时期是德清地区古窑业历史上的又一个高潮,即第三高潮期。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       古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