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王广民:柴窑新探






[日期:2012-10-07] 来源:网络  作者:王广民 [字体: ]

四、结论
1、从发现的瓷片、城址、古井、窑址、灰坑等实物看,柴城有可能即为柴世宗所建之窑即柴窑,从发现的碗、盘、罐、等瓷片器物上,一直没有发现有带款识的、刻划少见,题字不见,符合当时唐末五代南青北白、款识不多的实际情况,从瓷胎的质量看,黄土瓷胎的碗占多数,但也有含沙,胎质白、灰白的都有,这种瓷土不像本地所产,疑为从鲁山、郏县、宝丰等地运来的瓷土、釉药和坯。资料显示,唐代郏县的黄道窑具备烧多种瓷器的技术,以上这几个地方均在后周的管辖范围之内,易于调动人力、物力。从发现的碗的瓷片看,其中不少是中晚唐、五代的风格,如平底、壁形底、凸唇,亦有从凸唇向无唇口过度风格的,有“白覆轮”,留有中晚唐的遗风。
2、柴窑瓷器不光是指四种特征俱全的,12字特征是指柴窑的最高水平,这样的只占一少部分,属于精品,更多的则是烧制的大批供应士兵的平常瓷器,即粗瓷、大众瓷,有的仅具备一种特征,记载还有一种不上釉者,也发现有样品,可谓款式很多,至于细纹有的有,有的没有,颜色多样,风格齐全,总之,是打破了唐代南青北白局,令人耳目一新,对从唐到宋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3、短暂的朝代,在历史的长河中一闪即逝,它不像烧了二十年的北宋汝官窑,有强大的国力,但从后周建立的十年中(951——960),周世宗执政五年零六个月,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他顺应时代潮流,发动战争是为了国家的统一,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也是集中了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鼎力烧造瓷器,与宋徽宗不同的是,他不是为达官贵人,皇宫欣赏,而是为了战争,军需。从这点意义上可以说,柴城柴窑是五代后周柴世宗的御窑、官窑、军窑,因流入民间的有限,又加之量小、时间短、胎薄、易碎、流传至今一千多年,所以难找,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又因为承上启下集中了当时中原制瓷能工巧匠,技术交流,结束后工匠和技术流向全国,风格各异,全面开花,各种技艺在适合它的地方扎根结果,从而烘托和孕育出了几大窑系。柴窑在中国的陶瓷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闪耀着自己独特的光芒,但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的它,实在令人难以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陈桥兵变,改朝换代的现实,到宋代各大名窑林立,几大窑系的形成,其他窑的崛起,它的亮点也很快被其他众多光芒四射的更加亮丽的色彩所掩盖,但陶瓷界忘不了它,所以留下了后人的赞赏和追捧,但千年来人们对此可望,可想而不可及,直至今日柴窑的发现和探讨才让他又回到了现实。这个柴窑也不是阳春白雪,高不可攀,不是太过于神秘,它也是在当时技术有限的条件下同时生产精品和大众化用品的,富有典型的五代时代特征。时至今日,完整的柴窑瓷器最难寻觅,只发现了一些碎小瓷片。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考古的发掘,有朝一日会完全揭开它的神秘面纱,盼望着有识之士,专家学者的探讨和发现,最终能全面揭开这个历史之谜,还全国陶瓷爱好者一个美好的心愿。
注:(地图、图片)
(1)柴世宗(921——959)——五代时后周皇帝,显德二年二月继位,显德六年北征途中病逝。在位五年零六个月,年仅38岁,公园954——959年在位。曾改革政治、整顿军纪、奖励生产、先后取后蜀阶、成、秦、风四州,取南唐江淮十四州,又北攻契丹,收复莫、瀛、易三州,这些措施和功绩为其后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赵匡胤是柴荣部下将军,960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建立了北宋。
显德二年即955年,二月继位,四月王朴献《平边策》,十一月正式下诏进攻南唐寿州。
显德三年即956年,正月第一次亲征江淮。
显德四年即957年,二月第二次亲征江淮,十月第三次亲征江淮。
显德五年即958年,收归南唐江淮十四州六十县。
显德六年即959年,北伐契丹途中病逝。
(2)王朴(906——959)——五代时后周东平人,今属山东,字文伯,初为周世宗掌书记,世宗继位,献《平边策》,主张先取江淮,再逐步消灭南方割据势力,最后平定北汉,官到枢密使兼东京留守,精历法,著有《大周钦天历》。
(3)蔡河——唐五代时,古蔡河经通许、太康、过涡河经陈州到沈丘汇入颖水,后周显德元年,宰臣李谷疏导蔡河,以通陈颖水运,后周时在今淮阳县城北门外里许古蔡河上,建有显德桥一座。《资治通鉴》记载:“闵河,本曰琵琶沟,今名蔡河,颖,颖水也,今按蔡河自东京戴门楼入京城,出宣化水门,投东南下,经陈州至蔡口入颍河,颍河自嵩山发源,由颍昌自鹿邑界,过蔡河口与蔡河合流,经顺昌府颍上县,至西正阳,入淮河。
(4)陈州——今淮阳县所在地,历史悠久,有太昊陵、孔子弦歌台、平粮台古迹,唐时,陈州归河南道,辖西华、商水、项城、太康、沈丘。
(5)逍遥——汉时称合流镇,又称小窑,清时清水县所在地,为繁华古渡口,位于汴京到汉口古官道与沙颍河交汇处,地理位置重要,沙河南有常社店古镇,镇上有千年古寺圣寿寺及1033年所建圣寿寺塔,民国以前,水运发达,陆路繁华。
(6)柳城——三国时尚书郎邓艾屯田陈、蔡、汝、颖之间,开拓漕渠,大兴水利,今县境内邓门,枣口、北柳城等地,皆为邓艾屯田遗迹。
(7)七里仓——又名“广粮城”,城址在现七里仓村后,现村为全县最大有5000多口人。《西华县续志》载:广粮城在县西85里七里仓,今有“广粮城”石刻三字。清乾隆《西华县志》云:“谓为三国邓艾屯田、储粮之所。”
(8)集粮城——今名护当城,《元和郡志》载:“集粮城在县西北12里,魏邓艾营田筑之,储粮故名。”清乾隆《河南续通志》载:“魏正始二年(241)邓艾在陈、蔡屯田筑城,时名‘集粮城’。”

 


河南省西华县委党校副校长 王广民

2004年3月于箕城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       柴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