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中国青瓷史研究






[日期:2012-10-07]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字体: ]

  3、北宋的名窑
  3.1 汝窑 关于汝窑的起源,我国学术界从五十年代起就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至今众
说不一。本人认为:汝窑源于临汝窑,而临汝窑形成一个窑系是"受南方秘色瓷的影响"。北
宋中期,临汝窑在继承和发扬越窑传统的同时,一方面借鉴定窑的先进印花技术,一方面
采用了耀州支钉托烧的叠烧方法,创造了中原地区印花青瓷的特殊风格,改变了自唐以来
我国"南青北白"的烧造格局,与陕西耀州窑、浙江龙泉窑一并构成了中国三大青瓷窑系的
鼎足之势。所不同的是:临汝窑系诸窑宋时烧瓷分两部分,一部分烧宫廷有瓷,即著名的
汝窑、钧窑和汴京官宾;一部分烧民间用瓷,它应包括严和店窑、宝丰窑(兼烧官瓷)、
东窑、宜阳窑、内乡大窑店窑、东沟窑、郏县野猪沟窑、神后刘家门窑、禹县八卦洞窑(
兼烧官瓷)和新安城关窑等。 有关宫廷用瓷的记载,以陆游《老学庵笔记》"故都时定器
不入禁中,唯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最为可信。北宋人徐兢《奉使高丽图经》中"越州
古秘色,汝州新窑器"一语,则生动地记述了宣和年间汝窑的繁荣与兴旺景象。由此可以
推断,北宋烧造宫廷用瓷的时间主要是在徽宗时期(1101-1125年),正是这25年,豫中
地区成了全国闻名的陶瓷中心。 在北宋官瓷中,以汝窑传世品最为少见。目前所知,主
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英国达维特基金会。其中以台
北故宫博物馆收藏最富22件。日本是酷爱中国古代文化的国家,但在陶瓷美术馆及私人藏
品中,汝窑器仅只见三件。美国各大博物馆中,也只有克利夫兰博物馆和圣路易博物馆等
有一、二件收藏。 汝窑器在宋时即已"近尤难得",明人则将其列于众窑之首,可见制做
之精。从传世品中观察(结合清凉寺出土标本),器物除少数用于陈设外,多数日常用具
,如盆、碗、碟、盏托、洗、樽等,它们既无钧窑器之奢华,又无汴京官窑器之气派。正
因为如此,历代文献谈汝瓷只赞其釉色与质感,器形和胎骨则不提。从出土物看,汝窑瓷
胎致密细腻、色如香灰,胎釉结合处微泛红意,这可能是胎土中含铜的缘故。汝瓷的釉色
有粉红意,这可能是胎土中含铜的缘故。汝瓷的釉色有粉青、灰青、卵青、淀青诸种,因
烧成气氛不同而呈色不同。器表多为蝉翼纹状细小开片。在烧造上,多采用满釉支烧,盘
碗底部有支钉三或五枚,所见器物铭文仅"奉华"及"蔡"两种。"奉华堂"系南宋高宗时德寿
宫的配殿,为高宗宠妃刘妃所居。"蔡"字铭文,一可能是指蔡京,徽宗时京位极品;二可
能是指蔡修(蔡京之子),修为驸马,徽宗七次至其府第,赐珍奇无数,其中想必有汝瓷
在内。
3.2 钧窑 关于钧窑的得名、烧造时间、产地与兴衰,由于文献记载不详,历来争论不已
,《禹州志》上说:"州西六十(华)里,乱山中有镇曰神后,有土焉,可陶为瓷"。不少
陶瓷著作都认为"窑以地名,以钧州所造",并把钧瓷定为金代瓷器的代表。有的还说,钧
瓷在宋墓中不曾出现,而多出于元墓,因此认为宋无钧,钧瓷始于元等等。陈万里先生在
他的《中国青瓷史略》一书中指出"钧瓷的兴起与汝窑的衰落有密切的关系……","钧窑
之继汝窑而起是在金人统治时代,那是钧窑器的黄金时代"。70年代以来,北京故宫博物
馆院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通过对禹县八卦洞窑址的考古发掘,推断钧瓷起源于唐,盛于宋
,复烧于金元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八十年代起始,北京古陶瓷研究所对钧瓷的故乡--禹
县,进行了多次调查,并根据大量的资料,认为:

(1)钧瓷是在青瓷(即早期绿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早期绿钧则是临汝青瓷在禹
县的最初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起源于北宋中期。
(2)钧瓷的铜红釉,打破了豫中地区天青一色的沉闷局面,到北宋晚期异军突起,徽宗
时达到最高水平。
(3)钧窑形成一个窑系是在金人统治时期,除河南省境内,还影响河北、山西、内蒙古
等地。 钧瓷自成为国内外陶瓷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们追求
仿摹的对象。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都喜欢钧瓷釉面的乳光变化,称它"釉俱五色、艳丽绝
伦"。六十年代至今,一些学者对钧釉的化学组成和烧成规律及液相分相现象进行了分析
研究,总结出钧釉结构的四大特征: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