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中繁花 康熙青花瓷
2010/4/23 22:23:42


康熙早期 青花四季有余盘口径28公分
清朝康熙皇帝开创了被后世称为“中国封建史上最伟大、最辉煌”的康乾盛世,
单就制瓷业而言,康熙时期的景德镇在继承明末民窑制瓷业旺盛的生命力与蓬勃的
创造力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取得了民窑与官窑并驾齐驱的辉煌成绩。因此可以
说,康熙景德镇制瓷业是一个人人堪称大师,件件皆是杰作的时代。而这其中,最
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康熙青花瓷。
纵观康熙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是指康熙元年至康
熙19年(亦有康熙16年之说),中期是指康熙20年至40年,晚期是指康熙41年到终
年。关于康熙烧瓷年号最早的史料是雍正十年编撰的《江西通志》中:“康熙十年,
烧造祭器等项,俱估值销币,正项钱粮并未派徽,陶成分限解京”的记载,虽然此
信息并未明确讲述官办督造御制瓷窑厂的信息,但也由此可知当时景德镇具备官方
性质的烧瓷业已然恢复,并一改顺治官办烧瓷不成的颓势。康熙13年10月,“三藩
之乱”蔓延至江西,景德镇窑基尽圯,导致数年中无法正常进行瓷器 <#>烧造。另
据《江西通志》卷二十七记载:“三藩平定后,朝廷于康熙19年9月,奉旨烧造御器,
差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帖式车尔德,于20
年2月内驻厂督造。”这段记载是目前已知的最早关于康熙朝在景德镇设立御厂的史
料,而御窑厂的设立与生产亦成为康熙景德镇制瓷业早期与中期的分水岭。古玩行
故老所说的康熙早期“无官窑”亦是指康熙19年以前(另传为康熙16年以前)。
那么在康熙19年之前朝廷用瓷用自何方呢?来自民窑生产,即所谓的延续晚明
时期的“官搭民烧”。何谓“官搭民烧”?就是官家定烧的瓷器占用民窑烧造。因此所
谓康熙早期无官窑的称谓并不准确。景德镇制瓷业自元朝开始兴盛,到明朝初期开
始独占制瓷业的鳌头,一直处于“官民竞市”的局面。但明代中早期以前,官窑处于
绝对的垄断地位,无论是优质瓷土、上等原料,还是优秀的匠人都为官家所独占,
因此民间对于瓷器使用上的需求虽然造就了民窑生产的旺盛,但就艺术价值而言,
当时的民窑很难与官窑相比。这种趋势到了明代万历一朝,随着社会动荡,皇权衰
落,国库因战乱与灾祸日渐空虚导致官窑烧造数量锐减而改变,特别是到天启和崇
祯两朝,官窑完全停烧,官府对于景德镇烧瓷业的管理也已力不从心。与此同时,
民窑烧瓷则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旧有束缚的减少,使得民窑瓷器在创造性
方面得以自由的发展,另一方面,海外贸易的大发展大大地促进了景德镇瓷器向国
外的出口。上述因素使得景德镇民窑瓷器自明末以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单从青
花品种上看,明末(特别是崇祯时期)青花瓷的艺术生命力丝毫不弱于被世人所不
断称道的明初永(乐)宣(德)青花,所不同之处在于,永宣青花是以官窑为主
导,明末则是以民窑为主导,且这一趋势发展到清朝康熙时期达到鼎盛。
清朝于顺治元年(1644年)入主中原,顺治11年景德镇制瓷业从战乱中开始恢
复生产。康熙16年,朝廷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奉旨烧造宫廷用瓷。但据《浮梁县
志》载:“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
残破”。张齐仲于康熙16年到19年在景德镇任县令,因此这条政令至少延续到康熙
19年。所以在康熙执政的早期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即官窑不书写年
款,反倒是有些民窑倒书写年款。此外,由于清王朝在中原立足未稳,国家百废待
兴,朝廷为发展经济,巩固统治,采取相对宽松的民生政策,景德镇制瓷业也受此
影响延续明末宽松的发展趋势,对民窑的发展不但少加限制,且极为鼓励。这一趋
势发展到到康熙执政初期,不但为景德镇培养出大量优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