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八友”瓷板画(国宝档案2008-165期)
2010/4/25 20:04:51
《珠山八友瓷板画》
字幕:2008年4月中国浙江杭州 

解说:走进这间面积近 500平方米的房间,里面规整地摆放着数百扇插屏,上面镶嵌着风格各异的瓷板画,神态逼真的动物,秀逸的山水,富有生气的花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看着这么多精致的瓷板画,仿佛走进了一座瓷板画的博物馆,其实,这些瓷板画原本散落在安徽、江西、福建等地,都是由一个人把它们收集起来的。

  西湖边上的“望湖斋”就是叶建明瓷板画的收藏地。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身为大学老师的叶建明在古董市场上发现了一幅漂亮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他像着了魔一样深深地被吸引了。从此,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叶建明就和妻子前往江西、安徽等地,寻找散落在民间的瓷板画,妻子说,他们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收藏珠山八友瓷板画上了。
珠山八友,是中国上个世纪初景德镇的一个瓷艺画派,代表人物是王大凡、王琦、何许人、汪野亭、徐仲南、邓碧珊、毕伯涛、田鹤仙、程意亭、刘雨岑等十位绘瓷名家。当时清朝灭亡,国家动荡,瓷器业也衰败不堪,这些富有才华的艺人聚集在一起探索瓷艺的出路和发展,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中国陶瓷绘画艺术流派。
他们都喜欢在瓷板上绘制粉彩瓷画,这不但要有高超的绘画技艺,而且瓷板画的烧制也不容易把握,因为要两次入火烧制,所以容易发生变形、窑裂,色彩也不好掌握。这其中,书画俱佳的作品更是难得的精品。
瓷板画到底有怎样的魅力,能让叶建明夫妇如此痴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漂亮的艺术品吧。这幅画面上是漫天风雪,一位老者骑在瘦驴上,顶风冒雪前行,瘦驴奋力向前,寥寥几笔,却形象逼真。远处,微微亮着灯光的小屋就是温暖的家,在漫天白雪中,显得格外温暖。
何许人的这幅瑞雪江山粉彩插屏,巧妙地把玻璃白这种色料运用于雪景山水之中,因此雪色层次有度,十分逼真。
同样是画山水,汪野亭的山水画则充满了明快的色彩,一叶扁舟在水中随波前行,青山绿水充满了诗情画意。汪野亭一改传统墨彩习惯用艳墨绘山水的习惯,他画的山水画都是柔和清雅的,且色彩层次丰富,韵味十足。

 

珠山八友中,画人物最为形象的则要数王琦和王大凡了。王琦自幼家庭贫困,年少时候,走街串巷靠捏面人为生。捏面人与陶瓷艺术有许多相通之处,王琦捏面人所练就的造型能力使他更好地把握了彩绘瓷像人物。
这幅《桃园夜宴》中,每个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特征,他们或坐或站,神情各异,作者准确捕捉到了每个人物的特征,因此形象地表达了不同年龄、身份的人物特点。



这幅《渊明采菊》充分体现了王大凡高超的画艺。画面中人物脸部的线条刻画得十分细腻,极富立体感,陶渊明的胡须、童子的头发,丝丝分明,其中融入了西方油画的技法,因此画面极富立体感。

文人雅士多爱松竹梅,珠山八友中的徐仲南就对竹情有独钟,他在自家院子里栽种竹子,认真观察竹子的形态。徐仲南画的这幅竹子为溪边崖下的水竹,水边的竹子苍翠挺拔,随意舒放,迎风摇曳,风姿绰约。充分展现了水竹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田鹤仙则对梅十分倾心。田鹤仙原名田青,字鹤仙。古人以梅妻鹤子形容文人雅士超然物外的高洁气质。田鹤仙为自己取名鹤仙,同时他又极爱画梅。由此可见这位大师的儒雅之风。
他画的梅花枝干舒展挺秀,花蕊以红彩点染,枝干与花朵浓淡对比,更加渲染了梅花的傲骨与不俗的气质。
田鹤仙画梅只画花枝不画背景,这种技法被称之为“梅花弄影”。像这幅瓷板画,便是采用了这种技法,虬劲盘曲的树枝,衬托着清丽的梅花树影,同时,艳丽的梅蕊与冷峻的梅枝又形成了反差,更凸显了梅花的动人气质。

珠山八友中,还有四位大师画花鸟鱼是极为传神的,先来看看邓碧珊画的鱼。邓碧珊从小在鄱阳湖边长大,经常随父亲到湖边捉鱼。也许童年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