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类钧瓷之美与工艺
2010/3/6 21:17:01
传统类钧瓷作为中国传统陶苑中的奇葩,从诞生到现在,一直以其原生陶瓷的完美向世人演示着其原创价值的魅力:胎质坚实、造型端庄、釉色玉润、窑变神奇、做工精良。以致于一个时期以来,虽然当代钧瓷在造型和釉色等方面花样翻新,求变求奇,但无论市场上或鉴藏界,越来越多的消费群体或有志之士,则惊叹于传统钧瓷的经典之美。这种现象既反映了人们在钧瓷艺术优劣对比中的偏好,更是一种文化心理上对具有共同审美情趣的经典艺术的认识和回归。因此,在当今手工艺品工业化的时代,认真研究传统钧瓷美的特征及工艺要求,对提升和发展整个钧瓷艺术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传统类钧瓷的概念
钧瓷按年代特征分为唐钧、宋钧、元钧、清钧、当代钧瓷;从钧窑系的地域划分为禹州原产地钧瓷、钧窑系瓷器(禹州以外如:登封、新安、鹤壁、安阳、内蒙、广西等地所产钧瓷)、仿钧(宜钧及广钧)。“宋钧”又被按照使用性质艺术风格,分为“民钧”和“官钧”;“当代钧瓷”按其工艺特点又可细分为仿古类、传统类、工艺类、现代陶艺类四大门类。
传统类钧瓷是指与北宋钧官窑作品在造型、釉色、工艺、审美价值诸方面一脉相承的历代钧瓷艺术品。其以禹州原产地为代表,工艺、审美成熟于宋金,历代又有所发展,被认为是钧窑系中最为优秀、最能体现钧瓷原创艺术价值、“正统”意义上的一个流派。
二、传统类钧瓷的工艺和美学基础
传统类钧瓷的工艺基础是建立在“主要采用禹州当地原材料、运用柴窑煤窑烧制”的工艺程序。美学基础是建立在中原农耕文化上的民族共同审美精神,运用和谐均衡、简洁抽象、变化统一的手法,体现和谐性、象征性、灵动性、天趣性、工巧性的美学思想及民族中庸平和、含蓄典雅的人文气质。
传统类钧瓷是“造物”的艺术,隶属传统工艺美术范畴的陈设类工艺品。“物以载道”的“人为造物”观,决定了其物质外观形式美和精神内在意蕴美的双重属性。
原创陶瓷业因地制宜,当地的天然原材料和地域文化属性决定了工艺手段,形成其独特的造型、釉色、装饰、做工特点。传统类钧瓷的形式美取决于特殊的制瓷工艺——“窑变”工艺。“窑变”的前提条件是采用了禹州当地的陶瓷原料和柴烧、煤烧的高温还原焰烧成工艺。“窑变”是指釉料在烧成过程中由于受燃料、烧成制度的影响而产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的、充满装饰性的釉面效果。“窑变”釉的不统一性影响了日用商品的使用性、标准性,却增强了钧瓷的艺术观赏性。
传统类钧瓷胎质灰褐细腻,造型古朴端庄,装饰简洁大方,“窑变”釉色、釉质、纹路、釉画、开片等特征,使其从陈设工艺瓷演变为纯粹艺术瓷过程中,其审美属性和文化内涵一直占主导地位。其美的形式和内容是制瓷艺人个性审美对社会主流审美的表述和追求。所造之物往往是优美的、赏心悦目、喜闻乐见、吉祥如意、中庸和谐的形象,体现出积极向上、合乎伦理的健康内容及中华民族冷峻高雅、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其反映在材料与工艺、型与釉、人与物的“和谐统一”上;型的设计运用比拟手法,体现“道与器”的关系;胎质细腻坚实、雕工严整、釉质玉润、“窑变”自然,体现出“文与质、情与理、天成与人巧”变化统一的美学法则。
三、传统类钧瓷美的特征以及工艺要求
(一)“古朴端庄”的造型美
传统类钧瓷造型属于传统手工艺品造型设计的范畴,是以物质实体性形体塑造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服务于现实生活和表现民族、群体、时代、艺人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的立体造型艺术。它吸收陶器的古拙大气、青铜器的端庄威仪的特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