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彩绘的混水工艺简论
2013/7/24 21:31:38
工具混水笔
青花“混水”简论
——兼谈嘉靖青花的装饰特征
“混水”是景德镇青花彩绘工艺的一门特殊技法。目前,笔者所见相关混水的释义都不够准确、简明、清晰。近些年来,论述古代青花瓷的文章,时有成化时期开始有混水的观点,且人云亦云,流传颇广。混水在景德镇青花史上是一项重大的革新工艺,廓清混水的含义,探讨其演变形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围绕这一问题,笔者从现代混水的工具形状、制造、操作、功效等方面观察分析,对比“混水”一词出现的前后时代青花彩绘特征,试作初步探讨。
一、何谓“混水”
(一)历代青花彩绘工艺三个阶段
我们先回顾景德镇青花彩绘工艺变化发展的轨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元代至明代天顺为“钩线—拓抹”,二、明代成化至正德为“钩线—洇染”,三、明代嘉靖至现代为“钩线—混水”。第一阶段的彩绘工艺久已失传,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景德镇陶瓷馆古陶瓷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古瓷纹样,对照仿制,反复试验,取得几可乱真的艺术效果,从而破解并掌握了元、明早期的彩绘工艺。第一阶段的后期(正统、景泰、天顺)填色时用饱含料水的笔触拓抹块面,产生平匀、清莹的效果。第二阶段,受此启发用“洇染”代替了“拓抹”。第三阶段,嘉靖《江西大志·陶书》记述了当时官窑青花彩绘:“上青用以混水,则颜色清亮。”这是迄今发现的文献资料中最早记述的“混水”。
(二)何谓“混水”
目前解释“混水”影响最广的《简明陶瓷辞典》(汪庆正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云:“混水,亦作‘分水’。青花操作工艺之一。在勾好的轮廓线内,用含水量为82—96%的青料填色谓混水。混水时以笔吸满料水,依照所画轮廓线进行填色,色分深浅,料水也有浓淡。”这段文字简言之,混水是笔吸满料水填色。不过此语并未对混水的特殊性作出释义,且有混淆不清之处。
嘉靖时记述官窑各种青花料的性能、配料比例和呈色特征涉及到混水。当时有回青、石青等青料。回青色散不收,石青色沉不亮。把两种性能不同的青料,按一定的比例配出中青和上青,分别用于设色与混水,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中青用以设色则笔路分明,上青用以混水则颜色清亮。”设色即着色,也就是依照坯体上的粉本,用中青料钩线描绘纹样。因中青料含“色沉”的石青稍多,故“笔路分明”,即线条清晰不洇散。《周礼·考工记》云:“设色之工,画、缋、锺、筐、巾荒。”混水即填色,或称为染色。清乾隆《陶冶图说·圆器青花》云:“画者,止学画而不学染;染者,止学染而不学画。”设色与混水在此处相对应的是画与染。也即现代青花彩绘的钩线与混水。
嘉靖官窑青花填色为何称之为混水?《江西大志》没有具体的记叙这种特殊的填色技法,那末就由近及远来认识。现代继承下来的传统混水必需有专用的“混水笔”(图1),形状似鸡头,故俗名鸡头笔。笔肚大,蓄水多;笔锋短而尖,且偏向一侧,当斜握笔杆时,正好笔锋下垂,便于引水流向。笔杆一端作“十”字形开叉住笔尖。现代混水技法是:先调配好一定浓度的青料水,搅匀后将混水笔浸入水中,蘸料水提起,待笔中料水下流成滴状后开始渲染填色,落笔轻触坯体,用笔锋引着欲滴不滴的料水流向纹样上(如图2所示)。当笔中所含水量渐少,水流速较慢时,握笔手指可着力在笔杆开叉处加压,使料水不断下注,致使笔锋不停引料水填色,收笔时用侧锋将坯体积聚的料水吸尽,运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