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新谈青花瓷分水传统工艺的研究
2015/4/28 11:34:41
青花瓷是中国景德镇继五代、宋代青白瓷之后创建并闻名于世的彩瓷。据历史考证,氧化钴着色使用出现在唐代,但由于当时成型的胎体泥料及陶瓷烧成技术还不能把青花之美体现出来。直到元代。从波斯带来的青花颜料,在宋代制瓷技术基础上,创烧了元青花。
这一阶段的青花瓷,主要是以毛笔彩绘,至大明成化时期才有了“青花分水”。
“分水”工艺的出现使青花瓷装饰由单笔勾勒迎来了多彩的世界。它如同国画,有料分五色之说。我们从成化瓷开始看,“分水”工艺经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到清顺治。均有不同的变化。青花分水工艺至此逐渐到了一个非常成熟的阶段,这就是“康雍乾”时代。
在古代,多以口口相传、师傅教导,为此,研究青花分水工艺是传承青花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花分水的定义:以氧化钴着色的矿物质精细研磨、过滤、掺入一定比例的水,用鸡头笔饱含,根据装饰需要在坯体上有勾线的图案中,以由浅到深或者平淌手法将青花料水装饰到坯体上,就叫“分水”。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作品《硕果丰收图》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青花分水的工艺流程:
一、影响青花分水的五大因素
1.青花颜料的研磨及试烧准备
由于青花料除了氧化钴之外还要配比一定的泥性原料,需用瓷钵研磨,其细度融水后可过滤200目筛网,颜料细度影响分水画面的效果。根据画面要求,一般分为头浓水、二浓水、淡水、影水、清水。每种色单独用容器盛装。搅拌青花颜料最好用泡好的凉茶叶水,以青花料研磨搅打成浆状,慢慢加入茶水,搅拌均匀。水的加入以个人操作习惯为好,便于掌握。此环节如加得不好,料易犯生,出现料水分离的情况,这样就不好分水。
2.茶叶水的运用
最好是存放有一周的茶叶水,发酵后有胶性,料与水混合后不易沉淀,减缓沉入坯体表面,为料水流动提供方便,存放时间太久的茶叶水易起酵涎,不好用。
3.分水笔(因其形又称鸡头笔)的选用
分水笔的好坏直接影响分水效果。笔因腹部很大,可会较多料水,由于制笔用胶水定型,故此买来的新笔先用水泡开后,去掉不紧的笔毛,甩干,再蘸上白釉,将笔头恢复鸡头型晾上一两天后,笔会更好用。鸡头笔的笔杆和笔头加固很重要,一般用棉线扎紧,以不影响手执笔为原则。
4.青花分水对胎体的要求
分水时在泥胎上进行,胎体的致密度对分水有很大影响,如有气孔。分水时会起气泡,破坏画面效果。康熙青花瓷胎有“糯米汁”之称,坯体精细,利于分水。
5.青花发色与釉的关系
传统青花对釉的要求很高,以“二灰”、“釉果”配比的釉,釉质细腻、莹润,对青花烧成发色有极大影响。现在青白釉多是以长石釉为主,不宜发色,在画前要求对料色与釉试烧,才能使之发色完美。
二、分水的方法
青花瓷从元代到清代,绘制从单一青花到色釉相间、雕刻相间、青花斗彩等多元化装饰,青花分水也达到了顶峰,分水技法归纳有六种:1.沓水法;2.晕染法;3.平色法;4.波浪法;5.积色法;6.泼墨法。分水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总体是根据画面效果安排,多为在单一料水中将分水笔充分搅匀料水,以料水不会滴下为准,笔头保持鸡头形状,笔尖与坯胎成微侧锋,笔尖水涌出至坯胎纹饰,不让笔尖触到坯体画面,笔尖引导料水在装饰画面流动,如料水涌得过快,则侧锋以笔尖收水。分水时须全神贯注,并掌握笔上料水与画面面积,有时还要快速补充料水,做到一气呵成。笔尖千万不要触到画面,否则会有笔迹、擦痕,会破坏画面效果。分水以落笔与起笔无痕为最高境界。
1.沓水法。在明代民间青花中发展而来。当时陶瓷需求量大,因此图案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