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青瓷荷花形托盏文化解读
2013/6/20 23:12:34

   
      在浙江省宁波博物馆藏有一件国内罕见的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盏,该托盏为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唐大中二年纪年墓中出土,包括茶盏和盏托两件器物配套组合而成。茶盏高6.5厘米,口径9厘米,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壁压出内凹的五条棱线,形成五个花瓣的界线效果,茶盏内外素面无纹。盏托高3.4厘米,口径15厘米,仿荷叶形,薄薄边缘四等分向上翻卷,极具被风吹卷的动感。盏托中心内凹,刚好稳稳地承接茶盏,看上去似一件不可分开的整体,构成了一副轻风吹卷的荷叶载着一朵怒放的荷花在水中摇曳的画景。整个托盏釉色青翠,莹润如玉,釉面亮洁均匀,胎釉结合紧密,胎为浅灰色,造型设计巧妙,制作精致。 
  这件精美的荷花形托盏堪称越窑青瓷代表作。“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唐代开始以所在州名命有名的瓷窑,唐代茶圣陆羽在他作著的《茶经》中根据品茶的要求,对各地几个重要瓷窑烧制的茶碗进行了排列,评曰:“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他还说:“越瓷类玉,越瓷类冰。”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因此,越窑是指坐落在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内的窑场,以出产类玉似冰的青瓷而著称。超出这个范围的其它地区的窑场,尽管生产越窑风格的青瓷,但不能称之为越窑,而只能归之为越窑系窑场。越窑自东汉开始生产,一直到宋,延续千余年。唐、五代时期是越窑发展鼎盛时期,代表了青瓷的最高水平,博得当时诗人纷纷赞美,如颜况“越泥似玉之甄”,许浑“越甄秋水澄”,皮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中期,余姚县上林湖窑产品因质地超众被朝廷录为贡瓷,并置官监烧,晚唐起至五代时期,越瓷中的贡品又得了一个千古绝唱的“秘色瓷”称谓。“秘色”一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应指稀见的颜色“千峰翠色”。1987年4月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6件越窑青瓷器,在记录法门寺皇家供奉器物的“地宫宝物帐碑文”上,这批瓷器记载为“瓷秘色”,为鉴定秘色瓷的时代和特点提供了标准器。据宋代文献记载,相传五代时吴越国王钱缪命令烧造瓷器专供钱氏宫廷所用,并入贡中原朝廷,臣下庶民不得使用,故称越窑瓷为“秘色瓷”。以上说明“秘色瓷”晚唐时开始烧造,五代时达到高峰,它是越窑瓷中最好的产品。越窑青瓷荷花形托盏,造型精美、釉色清亮、如冰似玉,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无疑是越窑上品。 
  鉴赏一件文物,我们要善于透过其用途、器形、纹饰,去解读其历史文化背景,发掘其历史、科学、艺术、情感、审美价值。这件越窑青瓷荷形托盏,就充分折射出唐代宁波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的兴盛,可谓是“禅茶一味”。 
  荷形托盏的莲花、荷叶造型,烙上了深深的佛教文化印痕。莲花为佛教的主要象征。据说后来成为佛祖的印度悉达多太子出世后,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莲,所以莲就成了他诞生的象征。从公元一世纪左右开始,佛祖的塑像便已常常是在莲台上的坐像了,他的坐姿,或为莲花坐或为吉祥坐,成为佛教僧人打坐的典型坐法。按照大日经的解释:“左足先著右上,右足次著左上,名为莲花坐;单足著右上,名为吉祥坐。”佛教徒相信莲能反映修行程度,认为高僧诚心念佛,则西方七宝池中即生莲花一朵,若能精进,则其花渐大,倘若退惰,则其花萎落。又相信:“诸天人民以致蜎飞蠕动之类,往生阿弥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