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瓷器面面观
2013/10/19 22:24:16

 
 
乾隆青花胭脂水云龙纹扁瓶
    中国瓷器工艺发展到清代雍正至乾隆早期,无论在瓷业生产的规模上,还是在制瓷技术以及产品的精美程度上,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古铜器考》),是对这一时期瓷业成就的赞叹。成就的取得与当时清廷选派督陶官有着密切的关系。雍正六年(1728年)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内务府员外郎唐英被派驻景德镇督陶近30个春秋,成绩斐然。唐英初为督陶协理,乾隆四年(1739年)升为督陶官,因此一般人将乾隆时期的官窑称为“唐窑”。 
    唐窑瓷器是乾隆时期的代表作。乾隆时期既是我国瓷业发展的高峰,也是走向衰退的转折点。而乾隆官窑的兴衰与唐英主事的始末相始终。 
    唐英初对制瓷业并不内行,但此人聪明好学,博才多艺,对诗、书、画、印,以及音乐、传奇等都有很深的造诣。在此基础上督陶,加上他本人刻苦钻研又能与工匠“同其食息”,终于成了深谙土脉、火性、诸料的专家,这无疑推动了当时官窑瓷器的生产。唐英晚年因身体条件及地位的改变,不能驻厂督造,只每年到景德镇巡视几次,或赴京取样,起着遥领的作用。这对御用瓷生产的质量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唐英注意培养接班人。从故宫《清档》及《唐英陶务年谱》来看,老格和六十三是唐英的两名得力助手。唐英每次巡视,都能“将烧造一切事宜与伊细行研究”,传授制瓷知识及陶务经验。唐英以督陶为己任,年迈体弱时,曾一度向皇帝提出申请,想辞去九江关职务,“专司窑务”,但未能获准。在此情况下,窑务主要由老格协助办理。当时制作了不少精巧的新式样瓷器以供御用,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乾隆二十一年唐英去世,九江关兼管景德镇御窑厂瓷务的官员换了三四任,但他们都不如唐英对业务熟悉,幸好老格在厂,使景德镇瓷务还能顺利地进行。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老格也年迈去职,离开了景德镇。此后,督陶官员贪赃昏聩,将景德镇多年留存的样瓷据为己有,致使唐英、老格建立的官窑基础被破坏,瓷器质量逐渐衰退,所以乾隆时期瓷业应以三十三年为转折点。正如近人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所云:“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致,几于鬼斧神工,而古朴深厚之荡然无存。故乾隆一朝为有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之枢纽也。”
 
 

乾隆青花寿山福海纹花口瓶
   
 

乾隆青花釉里红缠枝花卉凤纹象耳方尊
   
 

乾隆珐琅彩西洋人物双耳瓶
   
 

乾隆斗彩人物进宝纹大瓶
   
 

乾隆仿官釉水仙盆
 
 

乾隆轧道花卉纹瓶
 
 

乾隆广彩大碗
    主要品种 
    一、釉下彩——青花、釉里红 
    青花瓷器是景德镇的传统名瓷,明清两代大量生产,但在许多介绍瓷器的书或有关研究文章中很少谈到乾隆青花瓷器,可见乾隆青花品质平平,但结合传世品可看出其特色。 
    乾隆早期青花的制作水平接近雍正时的水平,喜仿明代永、宣青花瓷。如仿制明永乐青花莲瓣鸡心碗、折沿盆、无档尊,仿明宣德青花把莲盘、青花地白龙高足碗等。纹饰方面更是效仿永、宣“苏麻离青”的黑斑和靛蓝青色相映成趣的特色。乾隆青花寿山福海纹花口瓶,腹部画有桃、蝠、山海,工匠为了表现画面纹饰的立体感,用青料加重点染某些部位,以使产生酷似“苏麻离青”的艺术效果,其蓝中存白,对比强烈,形象地表现出山石、桃实的质感,这是唐英督陶时在绘瓷技法上的独创。 
    乾隆中后期的青花瓷器中还有泛浆白色釉地青花、亮青釉地青花,色调青翠明亮,纹饰清晰。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乾隆丙午”款青花盘为乾隆五十一年官窑产品,可谓乾隆中后期青花瓷器的代表作。在乾隆青花瓷器中还有黄地青花、冬青地青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