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装饰。内底、内外近口沿处和圈足外墙均画绿彩单弦线。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弘治年制” 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此碗造型秀美,龙纹锥拱精细,绿彩发色纯正,反映出弘治御窑白釉绿彩瓷的烧造水平。
      3.浇黄釉瓷
      浇黄釉系指以氧化铁(Fe2O3)为着色剂、以氧化铅(PbO)为助熔剂的低温色釉。最早见于西汉时期的陶器上,这种带釉陶器素有“釉陶”之称,后来直到清代都有烧造。但这种施于陶胎上的低温黄釉,色调多为黄褐色或深黄色,不够亮丽。
      明代景德镇陶厂或御器厂烧造的低温黄釉瓷,系在经高温素烧过的涩胎上施釉,复入炭炉经低温焙烧而成。因使用“浇釉法”施釉,故称“浇黄釉”。自洪武至崇祯朝,浇黄釉瓷器的烧造几乎未曾间断。
      虽然各朝烧造的浇黄釉瓷器釉色深浅略有不同,但基本趋于明黄色。其中以弘治时期产品质量最好,受到的评价亦最高。因其釉色均匀、恬淡娇嫩,故素有“娇黄”之美称。又因其釉质温润如鸡油,故亦被称作“鸡油黄”。

 
图四 明弘治浇黄釉描金牺耳尊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藏弘治浇黄釉描金牺耳尊〔图四〕,高32厘米,口径19厘米,足径17.5厘米。尊广口、短颈、溜肩、腹部上丰下敛、平底。肩部两侧对称置牺耳。罐内施白釉,外施浇黄釉。外壁自上而下饰金彩弦纹九道。外底素胎无釉,无款。此尊虽然未署年款,但因其如鸡油般娇嫩的黄釉与署有弘治年款的黄釉盘、碗上的黄釉一致,故非弘治朝莫属。
      按照明代祭祀制度,浇黄釉瓷器可被用作祭祀地坛之祭器。尤其这种造型的尊,系弘治朝首创,其肩部有置牺耳者,此外还有置条带形耳者,亦有不置耳者。除浇黄釉品种外,尚见有祭蓝釉〔图五〕、茄皮紫釉等品种。
 
图五 明弘治祭蓝釉描金牛纹双耳尊 故宫博物院藏
      4.后仿弘治朝御窑瓷器
      后仿弘治朝御窑瓷器一般是指造型、纹饰、年款等均模仿原作的一类仿品。除此之外,还有一类只署弘治年款,但造型和纹饰则为当朝风格的瓷器,显示出后人对弘治朝御窑瓷器的推崇。
      清代康熙、雍正时期,景德镇盛行仿烧明代各朝御窑瓷器,御窑厂和民间窑场均有仿造。所见仿弘治朝御窑瓷器品种有青花、白地绿彩、白釉〔图六、图七〕、浇黄釉瓷等。个别仿品水平较高,几能乱真。

 
图六 明弘治白釉碗 故宫博物院藏

 
图七 清康熙仿弘治款白釉锥拱龙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弘治朝御窑瓷器大都在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图八〕。这种格式的年款首创于宣德朝景德镇御器厂,后来在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万历等朝御窑瓷器上均有使用。但在字体风格方面,以弘治朝六字年款字体最为清秀,因此素有“弘治款秀”的说法。因使用“平等青”料写款,致使款字笔画色调显得淡雅。


   
图八 明弘治青花莲池游龙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仔细观察“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以“弘”字和“治”字的写法最具时代特征,即“弘”字右边的“ム”明显比左边的“弓”短,而且写的位置靠上;“治”字左边的“氵”一般都明显低于左边的“台” 字,而且“口”字最后一笔“横”一般都右出头,写成“ ”。
      二 正德朝御窑瓷器
      正德朝景德镇御器厂烧造的瓷器品种比弘治朝有所增加,目前所见有白釉青花、孔雀绿釉青花、浇黄彩、釉里红、五彩、斗彩、白地酱彩、白地矾红彩、白地绿彩、黄地绿彩、矾红地绿彩、素三彩、珐花、白釉、鲜红釉、孔雀绿釉、茄皮紫釉、祭蓝釉、回青釉、浇黄釉瓷等约22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