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履之往 青瓷为开——北京师范大学队员走进青瓷传承大师夏侯文艺术馆
2016/9/2 12:45:08

 
      夏侯文,青瓷界执牛耳之人;景德镇的灵气滋生了他不卑不亢,一以贯之的秉性,一双巧手令多少素胚华彩四溢,夺人眼球。 
队员在夏侯文艺术馆前合影
      当第一缕澄澈透明的光柝从那层叠的叶子中穿梭,与我们的脸颊亲密接触,融化了我们所有对摆脱被子温存的一丝眷恋。我们揉了揉惺忪的睡眼,迅速洗漱,便满怀期待踏上了今日的调研之途。今天我们拜访的对象是国家级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夏侯文老先生。拜访前夕,我们便深入了解了青瓷烧制技艺的基础常识,对夏侯文生平的基本经历也烂熟于心,而其《双鱼洗》、《飞龙在天》的声名早已驰名海外,令我们心向往之。 
梅青釉《荷风笔筒》 作者:夏侯文 现馆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一.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一如既往的“徒步”,夹杂着欢声笑语,我们悄然抵达了夏侯文艺术馆。进到馆内,目光朝展台微微一瞥,莲花瓣状的粉青盘内,两条橙红色的小鱼姿态摇曳灵动,似有所语。我们不由赞叹称迭。
  垂涎欣赏之余,一风华正茂,器宇轩昂的中年男士迎面走来,他就是夏侯文先生之子夏侯辉大师。夏侯辉大师领着我们参观了展厅,并与我们深入交谈了对青瓷的些许见解,他称现代龙泉青瓷的发展与时代潮流演进存在某种契合关系。即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人们大多关注温饱问题,故青瓷制造侧重发挥其耐用的效能,因而厚胎青瓷在当时风靡一时。竹节杯在实用主义浪潮蔓延扩散中逐渐深入人心。夏侯辉大师称挪威的路易·爱丽坦言:自己生平有两件最喜爱的青瓷作品,一为竹节杯,二为竹节笔筒,而这两件作品恰出自家父之手,言语间流露出些许骄傲意味。他称竹节杯创造了销售奇迹之渊薮在于竹节杯柄的设计暗含节节高升的寓意。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与深化,人们逐渐将关注点迁移至青瓷的审美层面,薄胎青瓷逐渐成为龙泉青瓷的主流制作方向。其轻盈的特质迎合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实现了器物与生活的完美吻合。
  夏侯辉大师称家父作品之所以能获得诸人交口称赞,在于其能发挥自身的科班优势。意即他制作前事必躬亲地绘制好图纸,既使制作工序有理可循,又为作品的后续传承创造了可能性。而父亲的釉上彩技术与书法、国画写意的融合令龙泉青瓷进入出神入化之境。最后夏侯辉大师亦表示了隐忧:龙泉青瓷尽管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正走向二次复兴,但其样式雷同化的问题仍不容忽视。
      二.君子之交淡如水,赠馈之间见真情
  在展厅饱尝视觉饕餮之后,下楼后,发现大师正浅浅翻阅图册,时而漫不经心,又时而若有所思,仙风道骨显露无疑。
  呷一口清茶,大师开始侃侃而谈,字字珠玑,字句间无不透露哲思。大师语重心长地说,尽管而今看来,我们的专业难以短时间内产生实际功效,但我们应该一心一意,以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自勉。任何成就的取得必属于勤快的人。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夏侯文大师称自己当初和另一本科同学毕业后一同进入陶瓷厂工作。同学能言善道,一路扶摇直上成为副厂长后,便对青瓷技艺弃如敝屣,而今逝去却也无人知晓;自己虽暂时不被赏识,但脚踏实地,将青瓷技艺一以贯之,而今名在四方。
  面对名利,我们可能一时无所适从,夏侯文大师以自己与启功先生的“奇缘”勉励我们。有一次,启功先生在北京参加政协会议,浙江省政府的某政协代表亦与会。而该代表与夏侯文大师交情匪浅,因此他与启功先生交谈间提及有一个名为夏侯文的年轻人在青瓷烧制方面卓有成就。启功先生便称要题字赠有缘人,政协代表旋即打电话问夏侯大师是否有想题的字,夏侯大师脱口说要“夏侯文收藏证书”几个字,拿到字后大师深感不安便立即着手烧制了画筒赠予启功大师;启功大师又复以“艺无止境,推陈出新”赠之。夏侯大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