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醴陵窑毛主席用瓷初探
2013/10/22 23:00:17
在华夏历史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陶瓷艺术皇冠上的明珠,那就是素有“红色官窑”之称的湖南醴陵窑生产的“毛主席用瓷”。它是上世纪50—70年代,由湖南醴陵瓷艺大师为晚年的毛泽东主席特制的专用瓷器。它制作精美绝伦,设计超凡独特,是那个激情岁月的瓷艺杰作。同时它又晶莹剔透,温润可人,充分显示了醴陵陶瓷的独特神韵和辉煌成就。
1956年5月21日,毛主席在广州海屋听取湖南省委关于成立瓷业公司的汇报时,作为湖南家乡人在亲切询问了醴陵瓷业的具体情况后,当即表示大力支持,并指示“很好!可以试办嘛。”随后国家马上投入了800万元资金,在醴陵官窑原址重建了全国唯一能够烧制釉下五彩瓷器的专业瓷厂“湖南醴陵群力瓷厂”。并且专门成立了醴陵陶瓷研究所(现为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国家轻工部也派出了专家组进驻醴陵窑研究。
为毛主席试制茶杯的杯型样品
毛主席亲自命名“胜利杯”
醴陵窑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试制的首批产品,是1958年7月2日送往北京中南海的60件茶杯。其中带花图案的30件(图1),素白色的30件,杯底全部印有和平鸽标志以及“湖南醴陵”楷体字样。这是醴陵陶瓷公司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在民国政府机关使用的“中山筒”茶杯设计的基础上,精心修改六次才圆满完成的。毛主席使用后表示十分满意,并且大加赞赏说:“家乡的瓷器,真美!”。当时的湖南省委得知情况后欢欣鼓舞,于同年8月19日又通知醴陵陶瓷公司补送60件,其中包含20件画花茶杯。当这批色泽淡雅、造型美观的茶杯送到主席那里,主席看后非常高兴地说:“我们胜利了,值得用这么漂亮的杯子。就叫它‘胜利杯’吧!”这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胜利杯”名称的由来。胜利杯先后制作过带松树、红梅、月季、芙蓉等画的图案,杯盖也分别有圆顶和小枣顶等几种。
1958年釉下五彩蝴蝶蓝胜利杯 口径8.5厘米,高13厘米(带托)
醴陵窑瓷器首次大批量进入北京的时间,是1959年的7月。当时首都的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工人体育馆所需的全部茶具、单杯、烟灰缸等,共有6万多件釉下彩瓷器,全部由醴陵窑提供。这是醴陵窑为了缓解景德镇的生产重负,同时也为了体现中国陶瓷的丰富多样,第一次实施大规模配套生产,并由此带动醴陵釉下彩瓷从此走向国际市场。随后,时任醴陵陶瓷研究所所长的李维善,还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刘冀平局长讨论了人民大会堂主席台茶杯的制作问题。刘冀平要求使用胜利杯的式样,再画上小茶盅上常见的蝴蝶花花纹。后来,毛主席对这种蝴蝶花茶杯非常喜爱(图2),有关部门在毛主席不知情的情况下,旋即通知专门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生产用瓷的湖南醴陵群力瓷厂,专门为毛主席特制了120套,后来还烧制过带编号的胜利杯。从1958年到1976年,毛主席一直在使用醴陵生产的胜利杯,可谓对它是那么地爱不释手、情有独钟。
创下多项纪录的“毛主席用瓷”
肖根如同志是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对主席晚年生活中的喜好和偏爱非常熟悉。1971年年初,他出于对主席的无比热爱和敬仰,曾向原中南海中央警卫局副科长吴连登提议,到湖南醴陵去订制一些毛主席专用的生活用瓷。肖根如的建议和想法马上得到吴连登的赞同,并立即上报了原公安部副部长、中央警卫局局长汪东兴。汪东兴听取汇报后非常重视,随即委派吴连登从北京专程到湖南醴陵群力瓷厂亲自监督烧造。1971年9月2日,该厂为毛主席试制的釉下彩餐具和烟灰缸按时完成并送往北京中南海。
毛主席用釉下彩梅花鱼盘
毛主席用釉下彩茶花鱼盘
1972年,醴陵群力瓷厂为中南海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