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艺术品秋拍市场的一些看点
2010/11/3 20:32:28
观察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规模可以基本摸清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脉搏,在分析中我们发现,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在2010年上半年的成交额就几乎与去年全年成交额相持平,可以这样说,今年全年的拍卖成交额是去年的两倍也几乎是无悬念的。也就是在这几乎是突来,并且又在不断加码的行情面前,人们的判断往往会产生一些不自信,甚至是迟疑。今年的艺术品秋拍的行情与走势,似乎成了不少人的一个问题。在这里,我们在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理出2010年中国艺术品秋拍市场的一些看点,与大家共享。
一、从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轨迹看拍卖市场的进程
1982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迅猛,但无秩序。当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进一步需要的就是在精神和文化层面上的满足了。那时,社会上对中国艺术作品的需求急剧增长,中国艺术品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一年比一年火爆起来。中国艺术品经营的魅力,吸引了大量的人挤向中国艺术品领域,使中国艺术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人数不断剧增。一时间,各行各业的艺术爱好者创作开来。由于参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群体良莠不齐,加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迅速发展和管理机制与措施又一时跟不上去,造成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无序发展、鱼龙混杂、真伪难辨。
到了1992年,北京拍卖市场举办了一场国际文物艺术品拍卖会。这场拍卖会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进行的首次文物艺术品拍卖。从此,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便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全国各地的拍卖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据统计,到2006年为止,全国的拍卖公司超过了4000多家,艺术品拍卖的成交额在逐年增加,成交纪录不断刷新。
1995-1996年,是我国艺术品市场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高潮期。经过10余年的飞速发展,中国艺术品队伍已经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几十倍。到了1996年,中国艺术品制作者和经营者队伍已经从原来的严重不足变为供求平衡,并向供大于求发展,迎来了中国新时期艺术品市场的第一个高潮,形成了全面开花的大好局面。这个期间出现的中国艺术品投资热潮,称得上是百余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化的真正起点。首次有港台艺术机构大规模投入。此外,市场开始了有系统和有计划的推广。中国艺术品市场价格不仅没有因经济起伏而下降,相反却随着中国经济的上升而稳步上扬,尤其是艺术精品,其价格更是节节攀升,这也意味着中国艺术品开始恢复其应有的市场价值。
1996年后,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了过剩及无序竞争阶段,市场出现了大幅度下滑的局面。当时,由于生产力过剩,而中国艺术品制作者和经营者队伍却还在继续迅速发展,使得各类中国艺术品经营者把收购的低档艺术作品以批发的形式争相压价,大批量出售,就如普通商品一样多中取利;各级画院及艺术院校的画家们、职业化的中国艺术家们竞相攀比价格,以艺价比身价,使作品的价格越攀越高,脱离了市场的接受能力,形成了“有价无市”的状况。严重混乱的局面给中国艺术品市场增添了一抹挥之不去的阴影。因而,1997年后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尴尬局面,大大放慢了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步伐,使之进入了低谷阶段。
可以这样说,在2003年以前,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格局中,中国书画板块一直是处于一马当先的位置,当代艺术板块的发展,则是在中国书画板块的拉动下缓慢预热的。2003年春拍之后,中国书画市场的价格率先出现“暴涨”的势头,并开启了中国艺术品市场前一波的“大行情”之门。当中国艺术品市场历经了2004、2005两年的高速发展后,由于前期价格上涨过于迅速,中国书画板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泡沫,于2006年年内也率先进入了盘整期,其调整幅度一度达到35%左右,拍卖市场交易规模也一度缩水近40亿元人民币;而此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