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制造者:绚丽华贵的清宫彩瓷
2011/2/10 22:00:33

 引言
  三四十年前,清三代的御制瓷器在收藏界少人问津,与现在市场对三朝御瓷的热忱大相径庭。的确,在高端的中国古董瓷器市场里,以西方买家为主流的格局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而他们似乎更为欣赏简约素雅的单色釉和青花瓷。近年来,华人收藏家、特别是内地的新晋买家成为中国瓷器及工艺品在全球市场内的主流势力,他们对纹样繁复、色彩艳丽、风格富丽的清三代皇家珐琅彩和粉彩瓷器甚为青睐,急速提升了这个板块的热度。
  主文
  2010年11月11日,英国伦敦西郊一家名不见经传的Bainbridge拍卖行缔造了当时最贵中国艺术品纪录:一尊估价约100万英镑的清乾隆洋彩“吉庆有余”转心瓶最终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的天价成交,刷新了2010年6月由黄庭坚书法《砥柱铭》创下的4.368亿人民币之纪录。此瓶约40.5厘米高,制于1740年代,镂空水波纹雕花瓶身上,四面均有圆形开光,每个开光内浮雕有不同的两只锦鲤相互嬉戏。整个纹样,恰到好处地映衬了瓶颈上的红色“吉”字。瓶底的 “大清乾隆年制”款显示着它的清宫珍藏之高贵来源。北京匡时拍卖董事长董国强在自己当天的微博中评论道:“这瓶子几乎涵括乾隆瓷器制作最复杂工艺,多种釉色地,内绘青花,外画洋彩、珐琅彩、粉彩,描金,镂空、转心、浮雕、浅刻。”这个新纪录的诞生,让当天不仅因为是“光棍节”而被记住,更是因为4个“1”相连的幸运数字,而成为“名列第一”的日子。
  据悉,这一清乾隆转心瓶,是由伦敦的波特(Potter)兄妹在收拾已故父母的旧宅时发现的,在其家中收藏已约70年。虽然这只瓷瓶当年是如何辗转到英国,我们不得而知,但相关专家却认为,这一乾隆瓷器有可能是在英法联军攻陷北京掠夺圆明园或故宫时被掠夺,并最终被带到了英国。只是,瓷瓶的主人显然并未充分意识到它的非凡,所以一直把它搁在书架上,落满了尘土。兄妹俩觉得瓷瓶精美,这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选择了一家当地的小拍卖行做评估。于是,Bainbridge拍卖行在伦敦的卫星城市Pinner做常规的征集估价活动时遇到了这件宝贝。起初,拍卖行的工作人员也不甚清楚其价值,但是它看上去挺不错,就先收下了。逐渐的,拍卖行专家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件非常特别的拍品,于是开始做些研究工作,并且把估价定在80万到120万英镑。然而,当Bainbridge拍卖行提前2周在英国古董报《Antiques Trade Gazette》上刊登了这件瓷瓶的拍卖预告后,传言四起,大家认为至少能卖到150万英镑。的确,许多买家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拍卖现场座无虚席,许多中国买家亲自到场,还有更多在电话竞投上等待。一群强有力的中国买家结成了同盟,使价格竞争白热化。
  “当竞拍价急剧飙升,那位出售瓷瓶的英国妇女几乎晕了过去。”《每日电讯报》报道说。而《每日镜报》的记者则爆料“天价拍下这只瓷瓶的中国人来自北京。”
  透过这些具体信息,《金融时报》记者史堤夫•文森(SteveVincent)则撰文称,天价花瓶背后是中国人的“瓷器爱国主义”。他写道:“如今中国的一些富人们,正带着爱国主义情节,急切地想买回本国文化遗产。乾隆瓷瓶就是最近的例子。”
  这样意外的天价,让人不得不想起5年前“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的拍卖。众所周知, 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的,它以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出,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的最高价格。据香港佳士得瓷器部专家曾志芬透露,这只元青花罐是20世纪初荷兰人范·赫莫特(Van Helmut)男爵在中国购得。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赫莫特于1913年至1923年期间在荷兰海军服役,被派驻北京担任荷兰使节护卫军司令,并且负责德国及奥匈帝国等使节和领地的安全。赫莫特爱好艺术,收藏广泛,对中国瓷器情有独钟。从他当年在北京旧宅的照片中,可以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