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的十三多与十三少
2015/2/8 11:50:30
市场并没有毁坏当代艺术,反而使艺术家获得了更有尊严的生活和更高的社会地位,也让这个行当有“十三多”和“十三少”。
尽管没有统计数字表明中国到底有多少当代艺术家,但是从事这一类型创作的人的确表现为一个明确的共同体。他们有类似的教育出身、发展路径、创作来源和工作模式,一些因为风格被划为群体,另一些被市场看作同类。
围绕着艺术家的,有收藏家、批评家、策展人、市场销售,以及媒体人、粉丝和预备役艺术家,他们共构了艺术圈的生态。
在各种判定当代艺术价值的榜单上,Top10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名单。在最新出炉的“2014雅昌·胡润艺术榜”上,曾梵志、周春芽、刘野、罗中立、方力钧、张晓刚、岳敏君、王广义、刘小东都是连续第七年上榜。
1992年广州双年展,当代艺术正式公开进入市场,艺术家们意识到艺术是有价的。当时栗宪庭难过地掉下眼泪,但是市场并没有毁坏当代艺术,反而使艺术家获得了更有尊严的生活和更高的社会地位,也让这个行当有“十三多”,细化的分工、聚集的财气人气、扩大的存在感,说明其中生机勃勃。而作为一把双刃剑,为天价马首是瞻的风气也令当代艺术有“十三少”,友好的社会界面并不能解决艺术创作的瓶颈和艺术批评的失语。
看清当代艺术的多与少,让观众拨开金钱的面纱,得以和艺术面对面。别管拍了多少钱,重要的是你怎么看——色彩派关注色彩,造型控看到形态,热衷政治者解读意识形态——好作品总能让你找到乐趣。
当代艺术的“十三多”
想成为艺术家的人多
搞艺术成为体面职业,学艺术就成了优先选项。国内八大美院争破头,2014年美术类文化课分数线已经达到同批次普通文理科成绩的70%,录取比例1:50。很多人转而花高价出国学习艺术,今年欧洲迎来了艺术留学小高峰。不过,预备役艺术家的男神才不是梵高或罗斯科,而是时尚杂志封面上的亿元艺术家。
热钱多
其他领域的投资机会有限,使大量热钱涌入回报可观的艺术市场。在刚刚结束的2014春拍中,香港苏富比、保利香港以及嘉德香港分别报出34.2亿港元、11.36亿港元和3.47亿港元的总成绩。但当代艺术展示上升空间和高价潜力的同时,也被质疑其中蕴含泡沫。当代艺术藏家和艺术家面临这样的批评:前者转手周期太短,没买多久就拿出来卖,完全把艺术当成投资;后者利用拍卖提高声望,抬高身价。
美女多
艺术圈多美女。四年前,东方视觉就曾发起“画廊小姐”网上评选,征集艺术圈的美女代言人。2014年年初上海龙美术馆的开幕式,比新天地的时尚秀还有看头。红唇、异香、爱马仕,被簇拥着拍照的艺术家也纳闷:艺术这么有魅力?待她们启朱唇谈合作,才知道原来有钱流动的地方才春色无边。
饭局多
白天散在郊区的工作室里画画,晚上开车进城聚餐喝酒,这是艺术家的典型日常作息。从同乡聚会的麻辣火锅到有收藏家在座的长桌晚宴,再到大使官邸里的室内乐自助餐,饭局是茫茫SOHO路上的一盏盏灯。离不开饭局的艺术家甚至纷纷开起了餐馆,招呼兄弟也招呼“受众”。茶马古道的老板方力钧表示,艺术家开餐馆可以建立一种社会与艺术的更健康的关系。
艺术区多
北京朝阳区有全国最多的艺术区,其中798作为中国最著名的艺术区,有450家机构,每年活动2000多场次、游客200万人次。骄人成绩曾让北京市下决心再建9个798。除了接待游客的艺术区,供艺术家使用的艺术区亦成为中国所有一、二线城市的标配,旁边也会有热门地产项目。
出国展览多
去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有近10个展览,300多个艺术家在威尼斯现身。除了这次集体亮相,还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