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瓷碗鉴定的庙堂与江湖之争
2012/3/15 21:07:58
人物简介:
毛晓沪,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中心主任,中国(香港)古陶瓷科技鉴定中心首席鉴定师,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当代中国古陶瓷界著名实战派鉴定专家,资深古董投资专业顾问,中央电视台《鉴宝》《寻宝》《艺术品投资》等节目特约专家。
杨静荣,北京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现任北京逸仙专修学院(原中国大学)教授、中陶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技术总监、《宝藏》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
在毛晓沪看来,这场官司纷争的根源只是“庙堂”与“江湖”的博弈,孰是孰非,没有定论。但这场博弈的代价之一,是他与杨静荣十余年友谊的破裂。
2011年12月22日,拿到裁定书后的毛晓沪在北京丰联广场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畅谈和披露了案件中的一些内幕。
当天,颇为激动的毛晓沪感慨地说:“学问不在官府,学问常在民间。纵观中外文明史,从孔子到鲁迅,从哥白尼到爱因斯坦,凡成就大学问者,无不出自民间,只是后来庙堂与江湖常常相融而已。我认为古陶瓷鉴定学的诞生和发展亦如此。”
毛晓沪:鉴定如此出炉
2012年1月,在位于北京方庄的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中心内,记者再次见到了毛晓沪。关于案子的前因后果,他向记者娓娓道来。
汝窑是宋代名瓷,位列五大名窑之首,目前存世量极少,绝大多数都珍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中。多年前,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进行了系统发掘,得到的多是瓷片。1989年3月间,在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的蛮子营村,农民起土时发现一批窖藏汝窑瓷器,当时就被群众哄抢一空。后经公安和文物部门的追缴,共收获47件汝窑瓷器,其中就有刘健所说的汝窑碗残件,它的全名应叫“汝窑海水龙纹钵”。事后也发现有少量汝窑瓷器经香港流入国际市场,据说都是收缴后的漏网之鱼。根据《文物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出土”文物应归国家所有。据藏家介绍,当地政府收缴出土的汝窑瓷器时,曾向农民许诺,凡上交者都会给予重奖。
涉案的“汝窑海水龙纹钵”要从10年前说起。2001年春季,有个香港藏家携汝窑海水龙纹钵到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中心要求进行技术鉴定。由于汝窑是古瓷之王,海水龙纹钵更是宝中之宝,引起我的高度重视。
我首先认真审验了器物的外观,并与河南宝丰清凉寺出土的宋代汝窑瓷片进行了严格比对。无论是该器物的胎质、釉质、成型、装饰工艺和支烧工艺都与真品相同,器物表面尚留有明显出土痕迹等自然旧貌。为慎重起见,我又将其拿给故宫古陶瓷专家杨静荣鉴定(当时我和杨的关系尚好),并得到他的赞许。同时,我又给河南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青云老师打去电话,重点核实这件东西他是否鉴定过,因为藏家出具了一张赵青云老师手书的鉴定证书。赵青云老师给予了肯定答复。通过上述传统鉴定后,我又把它送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实验室由姚青芳研究员采用最先进的XRF荧光光谱仪进行元素分析。鉴定结论是该器物的釉质成分与宝丰清凉寺出土的宋代汝窑瓷片的釉质成分完全一致。紧接着,我又把它送到中国地质科学院红外线实验室,由郭立鹤老师(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者)进行釉质老化鉴定。鉴定结论同样是器物釉质老化程度与宋代汝窑瓷片相同。经过两项科技检测和多位古陶瓷专家传统经验鉴定,均未发现此器物有当代人工做伪痕迹,且各项指标均与宋代汝窑真品相符。最后,我才确定该汝窑海水龙纹钵应为宋代真品,并为藏家出具了“鉴定报告书”。
事隔3年,2004年早春的一天,故宫博物院的杨静荣找到我说:“有藏家想买汝窑瓷器。咱们那年不是共同给人家鉴定过一件‘汝窑海水龙纹钵’吗,你能不能联系上藏家?如果东西还在,就劝他卖了,我们也可以拿点儿佣金。”
于是,我便跟香港藏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