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买家伦敦疯狂淘廉价国宝
2013/5/8 22:00:43

   回购“国宝”的行为,在中国古董投资人以及投资拍卖机构中已经持续多年。英国作为历史上老牌殖民掠夺国家,所存中国国宝的数量之多,光看大英博物馆的收藏就可见一斑。而藏龙卧虎于民间藏家手中的也不乏其数,将对中国古老文化的仰慕转化成巨额财富的做法,在英国已经盛行了一个多世纪。 
      无论是基于民族情感,还是为谋求巨大商业利益;无论是因为对中国古董美物审美上的膜拜,还是作为“甩钱”做另类投资的一种,近5至10年的时间,来自中国的各色藏家、古董经营人已经是英国中国古董交易中一股强劲的力量。在4月还飘鹅毛大雪的伦敦,亲身经历了这几年英国“中国古董市场”变迁的藏家及经销人李宁向《陆家嘴》记者介绍了这个市场行情和渊源。
  “我在爱丁堡遇到过一个把整场拍卖中所有的中国拍件全抱回家的中国买家。”
  从2000年起在英国涉足中国古董艺术品收藏和交易的李宁坦言,中国古董越来越成为伦敦古董市场上的娇宠,完全可以说是人见人爱,只要口袋“丰满”,不怕没“好货”。
  在佳士得[微博]2012年11月亚洲艺术周的拍卖结果报告上可以看到,“中国瓷器、艺术品和纺织品”专场总共拍出近350万英镑,排名前十的拍品,90%被“亚洲个人”或“亚洲机构”斩获,这所谓的“亚洲个人和机构”,大都来自中国大陆,拍品成交的价格一般都是估价的5倍至8倍。
  “目前市场最热的中国艺术品或古董是水墨山水和佛像。”尽管李宁一向行事谨慎保守,以不跟风、选择价值起伏较平稳的物品收藏和经营,但对市场热点和风向了如指掌。在李宁看来,目前最高端拍品仍在英国和欧洲的藏家圈子里,中国买家的势头定会更为强劲。
  在中国东北长大的“70后”李宁,十多岁迷上了集邮,对收藏产生了最初的兴趣。13年前到英国留学,就一头扎进了古董收藏这深不可测的浩瀚海洋中。2004年起正式出手交易,在北京开了一家古董店,从此在英国各地和北京之间奔波。
  “最初,我对18、19世纪中国瓷器情有独钟,全年坐火车在英国的乡村拍卖行、古董集市甚至周末市场上奔波淘货,常常会惊喜地发现一件件心仪价值空间又不小的美物。”在英国从怀揣850英镑开始行走江湖的李宁,这些年浸淫市场,见多识广,日益老到,交易金额成几十倍增长。
  据记者观察,英国古董和艺术品市场多样而繁茂,级别档次也极其鲜明。一般而言,最高级别的由众所周知的佳士得、苏富比[微博]和邦汉姆三大跨国拍卖行统领,一般拍品底价为1万英镑以上,供大玩家驰骋(佳士得低于1万英镑的专设一处南肯辛顿拍卖点,苏富比5000英镑以下的不收)。每年春秋两季,三大拍卖行在伦敦都会举办“亚洲艺术周”,专拍来自亚洲的物品。
  还有一些是历史悠久、拍品底价相对较低的(5000英镑以下)英国国内拍卖行如:爵韦兹、伯爵等,再有就是不设拍品底价的,全国上下各地方数以百计的小型拍卖行。拍卖行之外,英国在一些乡村举行的大大小小规模不一的古董集市(Antiques Fair),特别是春夏秋三季,这些古董集市简直就是英国田园中一道道奇异风景。
  而在伦敦,还有一些以近乎满足国外游人古董“看热闹者”需求的室内古董艺术品市场,如伦敦主要商业街邦德街附近的“格瑞斯”、福尔摩斯博物馆所在的离贝克街不远的“阿尔飞”和只在周末或每周开放一次的古玩市场,如因同名电影扬名全球的“诺丁山波特贝乐”、“博蒙斯”、“斯别特费尔德”等等。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实力和喜爱,选择不同的场合收受或出售藏品。
  “当然,在大拍卖行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