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市场造假泛滥 打假需靠法律出重拳
2014/4/17 21:19:32
在北京一个极不起眼的仓库里,放着一幅来头不小的画——1946年齐白石作的水墨画《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两年前,在拍卖会上,此画曾以创纪录的金额6540万美元成交。然而,这笔交易并没有完成。由于不能确定画作真伪,买家拒绝付款。
去年在某个电视节目上,一位鉴宝人带来了“青花热水瓶”,自称是郑和下西洋用过的。穿越而来的现代仿品让专家哭笑不得。网友纷纷吐槽:“配套的青花瓷热得快呢?”“期待战国出土的爱疯5代青铜器”……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艺术品收藏市场及拍卖业的迅猛发展,造假、作伪无孔不入:陶瓷、玉器、钱币、青铜器、字画及各类杂项都有。尤其在历史上出产相关资源的地域,造假兴盛,竟已形成产业。
面对艺术品市场造假猖獗却没得到有效治理的状况,《法制日报》记者在每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都能听到代表们要求严格监管艺术品市场的呼声。
艺术品市场造假遍地开花
“古玩市场上90%以上的古董都是赝品”、“95%的人用95%的钱买了95%的赝品”。这些话并不全是危言耸听——
以2.2亿元天价拍出的“汉代玉凳”,不需专业质疑,历史常识就能戳破造假:汉代人是席地而坐,凳子还未发明。
“金缕玉衣”造假案中,某商人自己找来一堆玉片,请文物专家串成成品,随后又请来5位专家为这件“文物”估价24亿元人民币,以此骗取银行贷款。
“石鲁遗作风波案”里的381幅作品全是赝品,造假者为了让这些假画成真,曾出版过画册、找过国内著名书画鉴定专家题跋、找到媒体进行大量报道,甚至还在北京举办过“石鲁遗作研讨会”。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物艺术品交易更为活跃,成为继金融、房地产之后的又一个重要投资对象。利益面前造假盛行,钱币造假以古钱币为主、书画造假以临摹为主、瓷器造假以做旧为主、拍卖造假以做局为主,从过去人工造假到如今高科技产业造假,甚至形成了仿制、包装、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
据媒体报道,目前集文物仿制、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在国内已拥有超过10万从业者,每年收入超过百亿元。另一组数据更令人咂舌:雅昌中国艺术品数据库2012年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在中国20个城市中有约25万人从事艺术品制假、售假,这些制造中心至今仍非常兴旺。以青铜器为例,一条流水线每天能造出成百上千件成品,几十元的投入换来的是成百上千倍的利润。
全国人大代表、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萧玉田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拍卖业内一位权威人士曾私下承认,现在艺术品拍卖包括古玩,拍卖保真率不超过30%。“像汉代玉凳和金缕玉衣事件中都出现了文物专家和商人与犯罪分子勾结造假的现象,这是不应该的。很多专家一世英名,为了区区几万元的利益就毁了,这不仅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国家形象。”萧玉田痛心地说。
造假售假引发市场诚信危机
“经常有学生告诉我,又在什么地方发现了一幅我的画,但一看就不是真迹。一些小拍卖行卖的假画,模仿手法拙劣,甚至完全不像,却也标着我的名字。找他们交涉,根本不搭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杨云飞深受其害。
杨云飞说,文化艺术市场存在着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行为,造成了市场诚信危机。检测鉴定机构也是鱼龙混杂,现行鉴定机制对于机构没有明确权利和义务,缺乏追责制度。这些不规范的市场行为直接导致了收藏者对于艺术品市场的疑虑和不信任,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世界艺术品市场的接轨。在拍卖市场上也经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