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钱多画太少 巨资投向书画市场
2010/7/21 21:10:06

  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股票市场的一路走跌,甚至连年初一度被热炒的黄金市场,近期也开始出现下滑,手里的钱该往哪花?
    艺术品市场,眼下成了诸多投资客新的投资目标,而在日益火热的艺术品市场中,靠着卖画赚钱的小画廊,也在这股大潮下,尝到了甜头。
    艺术品热:钱多东西少小市场一画难求
    艺术品大市场的不断走高,小市场的投资也随之水涨船高,许多小画廊的生意也是赚得“满堂彩”。
    六合堂,始创于明末清初,在停业数十载后,2003年在北京西琉璃厂重新挂牌营业,现又落户北京大钟寺爱家收藏品市场。
    在60平米左右的六合堂店里,挂满了不少名家的字画,其中包括了史国良、孙其峰、刘文西等人的佳品。
    负责人荆女士告诉笔者,春拍的火爆,带动了画廊艺术品的销售,甚至到了一画难求的地步。
    在店里和荆女士攀谈,发现到店的顾客寥寥无几,这与荆女士所说的火爆场面大相径庭。询问之下荆女士说,画廊不像菜市场一样来往的顾客川流不息,其实真正到店里找画的人实属少数,一般还是通过电话直接找到店里。闲谈间,电话就响了。
    据了解,六合堂的主要顾客以藏家、企业家为主,间或有一些买来送礼的。基本上都是看上了什么画,或者提出需要什么样的作品,店里直接去找。
    一般店里都是从作者手里直接买画,以最大限度确保作品的真实性。刚才的电话,就是有熟客要找一幅四尺斗方大小的佳作,但并未对作家作品提出具体的要求,只说好东西就行。
    随后,荆女士面有难色地告诉笔者,“现在中国人钱多了,国内的购买力强了,书画大板块的火爆造成了‘钱多东西少’的现象。店里最近有很多企业家、煤老板或者企业中层领导来买画,出价都不低。我们也想挣这钱,但是如今的现实是:钱多人多,东西太少了,这个钱真不是想挣就能挣得到的。”
    谈到市面上东西少的原因,多家店主表示,以前,很多当代画家都是拿了店家的钱批量作画,每年流入市场的作品数量很大,所以价格相对就便宜很多。
    但是现在的市场是,好的作品,画家也不会轻易出手,即便出手,卖给画廊的价格已经和市场价相同。另外,名家的“产量”也不高,正所谓“物以稀为贵”。
  原来人养店现在买家多店养人
    事实上,六合堂在大钟寺爱家收藏品市场的5年中,一开始生意并不好,前三年的经营很不景气,在店里呆上一整天,也不见得有一位客人上门。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也就勉强能卖出去一张,那时积压在手里的东西真是不少。
    但是这两年,尤其是到了今年,随着艺术品投资市场的红火,生意也一下好了起来。除了以前的一些回头客,生面孔来买画的也越来越多。
    现在基本上一个月都能卖出去两三张画,每天到店里来的客人也挺多,以前积压的一些好东西,现在也有人认了,出手了不少。如果说以前是“人养店”,那么现在绝对可以算是“店养人”了。
    据悉,在大钟寺这个收藏品市场里,像六和堂这样的店铺不在少数,粗略计算超过50家,其中很大一部分店家都是行家出身,或者本身从事创作。
    大部分店铺,都随着今年收藏品市场的一路走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销售增长。用各个店家的话说,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没有盈利的商家会自然退出市场。
    价格疯涨:画廊老板感叹涨得比房价都快
    说到艺术品价格的不断走高,六合堂荆女士说,一开始有很多藏家都没考虑作品的市场价值和升值空间,喜欢就买回去了。没想到到了今年,都涨疯了。卖了舍不得,不卖升值赚的钱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2005年的时候,我们收了一幅中国当代画家史国良的作品,当时花了8000元。2006年的时候,4万元卖给了一位收藏家,一年赚了3.2万元。”荆女士说。
    但是到了今年,这幅画市值已经涨到了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