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机构介入“误导”艺术收藏与创作心态?
2012/3/31 21:52:38
今年的“AAC艺术中国”特设了“公民收藏家”奖,旨在艺术品投资和艺术品收藏这两种市场价值间追问艺术市场的本质
跟在后面学的人没有出路
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
跟在后面学的人没有出路
图为方力钧创作的“光头泼皮”的形象。据说,很多最好的作品不是在市场上,而是在美术馆。他的《2003.2.1》在2010年北京匡时秋季拍卖上以694.4万元人民币成交,创下内地版画高价之最。此作品是唯一一件被世界两大顶级美术馆收藏的作品,一个是纽约MOMA,另一个则是法国的蓬皮杜。
艺术品投资和投机并非肇始于今年,然而今年对艺术品投资和投机的关注和讨论却最为热烈,尤其在经历了2011年艺术品市场的起落开阖之后。如同一个吸烟者,艺术市场在享受了吞云吐雾的惬意之后,似乎必须重新思考它给身体带来的损伤。在动荡与争议中,艺术市场正处在从收藏市场向投资市场的转变过程中。艺术投资市场和艺术收藏市场拥有各自的规则和价值观,一山二虎,难以共存。
收藏的本质是喜爱,但在投资市场的年代,收藏失去了它最原始的热情。它需要收藏家一身并存很多的品质,但最重要的还是摒弃商业的影响。但是金融、或者说投资本就深藏在艺术品中。在商业文明的时代,投资本质的凸显再自然不过。正如一位艺术品投资管理者所说:“公民大众养歌星,有钱人养艺术家。”艺术圈也已经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今年的“AAC艺术中国”特设了“公民收藏家”奖,旨在艺术品投资和艺术品收藏这两种市场价值间追问艺术市场的本质。可以看到,艺术品投资机构的介入对艺术品收藏以及艺术创作的心态都产生了影响。
在艺术品收藏市场向艺术品投资市场转变的过程中,各方都难以独善其身,需要“在动荡中坚持,在争议中重建”。趋势似乎难以改变,那艺术品投资机构对艺术市场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才能保证它的有序发展?艺术投资市场的到来对艺术品收藏和创作都带来了那些影响?本周刊采访了国内相关领域代表人物,共同讨论这一主题。
我们讲艺术投资市场,其实最突出的还是当代艺术。对当下艺术实践影响最大的也是当代艺术。比如创作方面,由于很多的热钱和艺术品投资都流到当代艺术品上去了,少数几位当代艺术家在拍卖行被拍出天价,这误导了当下相当一批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原本只有一位或者几位艺术家的,带有个人风格的创作变成的一股风潮。而事实上,这些跟在后面学的人在市场上其实没有出路。
中国当代艺术其实来自海外而不是国内,它的评价标准也在国外而不是国内批评家的手里。可以说,其实是国外的艺术价值观将现在的一些当代艺术家扶持起来。当然这并不代表什么,不是说国外的就不好,这只是一个现状。我所担心的,是它对艺术实践的影响。国外的艺术价值观当然有它的可取之处,也有他的特点,但是它扶持不了那么多的艺术家,它只能树一个标杆,将资金引导到这几个人的身上。艺术品投资也只能投这么几个艺术家,其实这方面的市场有限。因为这些资金还面临着退出的问题。所以,其实一个方力钧就够了,其他人不要跟着。至少不要因为看见他的作品在艺术市场卖价很高而跟着,很难想象中国艺术市场上有一批方力钧,方力钧带有个人风格的作品变成一个流派会是什么样。
我觉得主流价值还是大方向。当然很难说清楚这个主流是指什么,有些什么标准,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属于时代、忠于传统的艺术特质,往往才会更长久。
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要达到平衡
张子康(今日美术馆馆长)
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要达到平衡
收藏艺术与投资艺术其实是不同的,而真正的藏家事实上应该关注的是和个人更亲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