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藏家赵全占陶器收藏之路
2016/3/6 12:19:17

 
汉白玉真武大帝像是赵全占的镇店之宝
 
具有民族特色的陶俑是赵全占的心头好
 
买回的假陶俑提醒赵全占收藏要谨慎
  怀揣50块钱从河南南阳来到十堰,23年来他从摆地摊到开古玩店,十堰陶器收藏达人赵全占曾被家人称为“神经病”。他是如何走向收藏之路的?又是如何废寝忘食钻研古代陶艺的?
      50元起家搞收藏
      风餐露宿走遍乡里
      赵全占的古玩店位于五堰都市公寓一楼,面积100多平方米,门口摆着形态各异的石雕。一进店就可以看到从汉代到明清时期的各类陶器,汉代的陪葬品(灶具、陶罐)、唐代的胡俑等几百件陶器静静立在那里,任沧海桑田岿然不动。
      回忆起自己的收藏之路,赵全占既激动又感慨,仿佛变回了那个怀揣50块钱、从南阳一路走到十堰的小伙子。1993年,赵全占决定离开贫苦的南阳老家,来到那时闻名国内外的车城十堰。
      50块钱能干啥?赵全占不得不先找一份工作糊口,偶然间他注意到了邮电街外的古玩市场。通过和卖家聊天发现收藏中的乐趣,他眼前一亮,决定投入到这个行业。
      搞收藏需要天分,还需要走街串巷淘宝,更需要专业知识。说干就干,赵全占花光自己的积蓄,买来一沓收藏书籍,了解每个朝代的社会风俗、服饰发饰、陶器制作工艺……
      随着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入,需要实践来充实消化。只要听说哪儿有一件宝贝,赵全占可以走几十公里赶过去。“那时候对十堰农村人生地不熟,会迷路,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走不动了,就歪在路边睡一宿,第二天继续沿路打听。”赵全占说,有兴趣就有动力,这点困难不算什么。
      几十年来,赵全占走遍十堰境内的村落,挨家挨户地探寻古迹,有时一个星期都行走在田间地头。
      痴迷陶器 
      家人称他“神经病”
      赵全占最满意的陶器收藏是从郧阳区韩家洲淘回来的三个汉代酒坛。烧制规整、上釉讲究、保存完整,酒坛有四五十厘米高,釉色如青苹果,坛内尚散发着微微酒香。
      这三个酒坛得来不易。一次和朋友闲聊时,他得知韩家洲一个农民家里有三个酒坛,品相比较好,很多人去买都没得手。赵全占兴奋不已,连夜出发,从辽瓦坐船赶到韩家洲。
      赶到农民家已是半夜,让人意外的是,这家人不在家,赵全占只得坐在屋檐下等待。直到第二天上午,赵全占才等回外出走亲戚的农民。
      “不卖,这些东西我们当宝贝供着,多少钱都不卖。”农民一口回绝了赵全占的要求。赵全占没有放弃,和农民拉家常、聊陶器,两人相谈甚欢。农民留赵全占中午吃饭,两人席间举杯豪饮,赵全占喝了五六碗黄酒面不改色。
      看到赵全占求宝心诚,农民决定就按他的报价出售。俗称“见风倒”的黄酒让赵全占吃尽苦头,他踉踉跄跄地走在乡间小路上,还要保证三个酒坛不被损坏。他回家倒头就睡,家里人骂他“要破东西不要命,简直是神经病”。
      “只要是真东西,就算没淘回来,看上一眼也是高兴的。看见这些东西就仿佛看到了汉朝战场上,将士们举杯豪饮的壮烈场面。”赵全占笑称自己“走火入魔”。
      结婚八年
      一家人还住在出租屋
      赵全占痴迷古董,家人很反对。1998年认识妻子时,赵全占租住在邮电街一间只有二十平方米的出租屋里,2000年两人也在这间出租屋里结婚,但妻子一开始对他的收藏爱好十分抵触。
      “那时候我不懂这些,家里放一张床,摆些锅碗瓢盆已经十分局促,再放些黑不溜秋的瓶瓶罐罐,让人受不了。”赵全占的妻子说,出租屋里摆满了陶器石雕,连脚都迈不开,一不小心就会被绊个跟头。
      结婚后不久,赵全占花3万块钱从丹江口买回一尊汉白玉真武大帝像,雕像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