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八友”,瓷画春影
2010/4/25 21:15:15
   
  杭州瓷板画藏家叶建明把私人收藏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一幅幅展示,规模的可观,面貌的齐整,造型的功力,构图的完整,画面的生动,笔法的精致,联袂而成,犹如一幅春日的画卷,令人震动。
   这些都是收藏家从安徽、江西、福建的乡野之中觅来的宝贝。他爬上了村民家的阁楼,从灰里扒出这些东西。这些始于清末明初的瓷板古画,色彩鲜艳,岁月仿佛一阵细风吹拂过它们的表面,但什么也没有带走。那是当年官窑倒闭后,剩余下的进口颜料制作成的,而今颜料也随风去了,工艺早已失去传人。
  他们的作者是当时赫赫有名的“珠山八友”,他们在清末已经崭露头角,民国中期更是名气响亮了。1969年,“珠山八友”中最后一位大师刘雨岑去世,“珠山八友”的遗作就成为不可再生的宝物。而其中蕴涵的雄厚经济潜力,使得“珠山八友”的瓷板画成为收藏家新的关注点,也令世间赝品横流,没有火眼金睛,就难以和“珠山八友”神交了。
  珠山,是景德镇老城区中心独起的峰峦。四周被五龙山、马鞍山、阳府山、雷公山、金鱼山等山环抱,蜿蜒腾云,势如“五龙抱珠”,故称“珠山”。珠山,是明清以来,专为宫廷烧造御器的御窑厂址之镇邪宝山。珠山,亦成了景德镇的象征和别称。
  在这充满文化氛围的珠山,20世纪20年代末,有8位志同道合的文人瓷艺家雅集于此,形成了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瓷画艺术流派,它不仅在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史上,而且在中国陶瓷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珠山八友”之首王琦,就居住在珠山东麓的“东门头”,他的家成为八友经常聚会的地方。有一次一位商人向王琦订制一套8块不同画面的瓷板画,这位名师非常友好地邀请知己画友,分工合作,各擅其能地完成了景德镇历史上第一组文人绘瓷佳构。这一商业炒作的偶然事件,因画瓷文人的重情尚谊,也就自然而然地使得中国陶瓷历史上第一个里程碑似的艺术组合——“珠山八友”创作群体的悄然登场。
  如今,“珠山八友”也并非只指8人,实际上是民国初年一个志同道合的瓷艺画派,一个以适应市场所需、以配画瓷板谋生的文人瓷画名家群体。他们有着吟诗作画、清高雅趣、超凡脱俗的共同性情;有着承传统、志创新、工兼写、重气韵的共同艺术追求。其粉彩艺术促进了近代粉彩瓷画艺术的发展。
  从遗存的作品及有关资料来看,作为瓷艺家群体的“珠山八友”,其最活跃的“黄金时期”,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珠山八友”实际活动时间并不很长,但它所形成的一代画风及其对景德镇瓷坛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珠山八友”是以王琦为首、将文人画应用到瓷艺上的一个“新粉彩”画派,是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引人注目的里程碑。
  唯美的人多半会喜欢“珠山八友”的作品。正是在“志图新”的旗帜下,“珠山八友”中不少人,在粉彩传统工艺中探出了一条新路子。“珠山八友”“志图新”的共同特色是:他们在“浅绛彩”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文人画应用到传统粉彩瓷画艺术中,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追求诗情画意的品位和深邃的民族文化内涵,创立了一种新的瓷画艺术画风和流派,在瓷艺仿古之风和妖艳之风甚嚣尘上的清末明初,“珠山八友”闯出了一条新路。
  纵览“珠山八友”的作品,便会发现其中一个很明显的特点:瓷板画居多,器皿装饰或器皿绘画较少。这就证明他们更喜欢在平面上,或接近平面的器皿上尽情、尽兴、尽意地进行粉彩瓷创作。这也就决定于“珠山八友”的瓷上彩绘,是以“画”为主的文人画追求取向。
  更能体现“珠山八友”瓷上文人画美术特征的,是“逸笔草草”的艺术表现形式。点染错落有致,勾勒用笔,往往寥寥数笔构成佳作。如画山水小景,仅两棵柳树、一个山坡、一条小溪、二三水禽,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