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刻瓷艺术
2010/5/25 21:00:15


    瓷器上的装饰手法可谓是五花八门,釉上彩绘、釉下彩绘、堆塑、镂空、贴花等等。彩绘所用的工具是笔,如果不讲艺术效果,单从操作上来说,简便易行;而堆塑、镂空是在素胎上进行,具体操作也较为简单。那么,要在烧成的瓷器上使用刀具雕刻,难度可想而知,然而,刻瓷艺术在山东淄博的蓬勃发展,更深、更精彩地诠释着我国的陶瓷文化。
    一路走来的刻瓷艺术
    所谓刻瓷,就是运用特制刀具在烧制后的瓷面上进行雕刻的技艺,有人形象地将其比作瓷器上的刺绣。
    据陶瓷艺术大师李梓源所述,清代中期刻瓷艺术就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瓷器装饰艺术。相传,康熙皇帝喜欢收集全国各地的瓷器来欣赏,并且对他特别喜欢的瓷器题字或者盖印章作记。为使御迹长期保存,宫中御师就用刀子把皇上的题字或印章仿刻在瓷器上,这就是早期的刻瓷工艺。但当时受刀具材料的限制,只局限于宫廷艺人在名贵瓷器上刻御笔字迹和简单的绘画。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农工商部工艺局学堂设镌瓷科,专门培训刻瓷人才,这一举措为日后刻瓷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早期的刻瓷,多是文人墨客用来玩赏自娱,表现形式也以文字或简单的白描单线画面为主。后来,出现了钻石刻线刀、尖刻刀和扁刻刀等刻瓷工具。而不同的运刀方向、力度又可行成许多刀法,各种刀法灵活运用、组合变化,有着极强的表达能力。
    上世纪初,刻瓷在中原地区流传甚广,尽管艺术水准参差不齐,但很多民间艺人都掌握着这套瓷上雕刻的本领。后来,因为战乱,这门技艺逐渐失传。解放后,刻瓷技艺已鲜有人掌握。上世纪80年代初,正是提倡解放思想、推动生产力的时期,人们开始释放出沉积已久的热情和能量,一时间,沉寂了多年的刻瓷艺术又开始兴起。改革开放使刻瓷获得重生,北京、上海、淄博、青岛、南京等地又重现刻瓷的身影。各地陆续涌现出一批知名的刻瓷艺术家,其中数淄博的刻瓷艺术最为成熟,刻瓷产业最为发达。
    自八十年代刻瓷重新兴盛以来,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纯艺术创作阶段,显贵走宠阶段,商品生产阶段。1981年至1983年国内刻瓷基本处于纯艺术创作阶段。其间,刻瓷刚刚从灭绝状态复苏,大多数艺术家的刻瓷活动完全是自发的纯艺术创作型;1984年至1987年,是刻瓷的黄金时代,它的出现使人们耳目一新,在市场上受宠。目前,不论是淄博,还是其他地方,刻瓷作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仍很有限,还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去山东淄博看刻瓷艺术
    山东是我国著名陶瓷产区之一,除资源丰富外,还有一个陶瓷艺术家群体,而淄博无疑是中国刻瓷艺术的领头羊。淄博刻瓷有着陶瓷材质新、种类多、品种全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工艺美术人员又富有开拓创新精神。不仅拥有全国唯一的刻瓷艺术家协会,还拥有张明文、李梓源两位著名的刻瓷艺术大师,享誉海内外。据了解,30多年来,淄博已有超过3000名专业从事刻瓷艺术的工作者,还有数千名业余爱好者,加起来近万人热衷于刻瓷艺术其中,国家级大师2人,省级大师、刻瓷艺术家20余人。
    淄博的刻瓷艺术吸收了我国传统的绘画技艺和他家之长,笔、墨、色与刀法融汇贯通。制作工艺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一是起稿。即在瓷器上用拍图或直接用笔设计出画面,然后照图刻制。二是雕刻。所用工具有合金钢制做的凿,金钢石刻笔、小锤、砂轮片。分线刻、点刻、面刻。三是赋色。所用颜料大致有三种,即油画颜料、发光油和陶瓷釉,应根据瓷器釉面色调,用色协调,配合得当。
    近两年来,山东淄博刻瓷作为一门新兴的瓷器种类,价格也是稳步上升,一般国家级工艺大师的价格都在20万元至50万元左右。一位业内人士介绍,由于刻瓷艺术融汇了金石、书法、绘画等艺术,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具有较高的欣赏与收藏价值。再者,刻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