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派山水瓷画艺术
2010/8/10 20:59:24

摘要:通过对汪野亭的生平及景德镇瓷上文人画的评析,阐述汪派山水瓷画的形成、艺术特色和对艺术陶瓷的长远影响。
关键词:汪派山水瓷画  汪野亭  粉彩  珠山八友
中国画坛流派百出,名家璀璨,而陶瓷艺术人们只知道有那件传世杰作,却不知道其作者为谁,更谈不上鲜明的陶瓷艺术风格和流派。直到清末民初,一批文人画家加入到陶瓷绘画的创作中来,用陶瓷工艺材料表现国画的形式及神韵,才改变了这一现象,此种瓷画风格后人谓之“浅绛画派”。浅绛画派瓷画家虽有深厚的国画功底,但由于文人画家对陶瓷工艺材料研究不够,不能很好的掌握工艺材料性能,作品艺术效果不是很完善,但是随着“珠山八友”的出现,这种瓷画风格日臻完善、成熟。八友成员为专事陶瓷创作与革新的陶瓷艺术家。他们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成长于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大多为科班出身,精于陶瓷工艺材料研究。更可贵的是,他们集会结社互相切磋,共同探讨,集思广义,共同完善陶瓷文人画的表现技法,开创了陶瓷绘画的新形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逐渐成为景德镇瓷画的主流,影响了景德镇数代的瓷画艺人。
珠山八友中成员各有专长,山水画成就最高首推汪野亭,凭借几十年日一日的潜心专研,其创立的粉彩青绿山水瓷画、墨彩山水瓷画 ,艺术表现技法完善,成为山水瓷画集大成者,其瓷画风格后人尊称为“汪派山水”,为后世山水粉彩瓷画的楷模,影响巨大。为使人们更好了解汪氏艺术成就,今就汪派山水瓷画的形成、艺术特色及其影响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汪派山水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汪派山水作为粉彩瓷画的表现形式,有必要先讲述一下粉彩的概念:粉彩,据史称粉彩有“始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之说,是在五彩基础上汲取珐琅彩的工艺技法。由景德镇创绘的釉上装饰瓷。既把含有氧化砷的玻璃料渗入含铅的粉彩中产生乳化作用,使料色乳化为不同深浅的色调,达到“颜色明亮、粉润柔和、色阶丰富、绚丽雅致”的效果,《陶雅》盛赞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娇夺目、工致殊常”。清粉彩瓷追求雍荣华贵,富丽皇堂的皇家气派,这一形式发展到极限后,粉彩装饰成了工艺技术的炫耀,画工的堆砌,色彩复杂、图案繁琐,艺术表现中的情感因素和生命活力则淡化了,晚清景瓷不景气之时,浅绛彩瓷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给景德镇瓷坛吹来了一阵清新的空气,但是浅绛山水彩瓷色阶少,光泽度差,颜色容易剥落等不足还有待完善。其后续者在浅绛彩的基础上,不断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研究探索新的工艺材料性能,尝试新的陶瓷绘画表现技法,以完善文人山水画的瓷上创作。
正是时代的需要,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积淀和中国山水画极高造诣,并能吸收水彩、油画等西画的长处,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为己所用,不断摸索工艺材料的性能,通过几十年的钻研,汪野亭逐步完善了粉彩山水瓷画艺术。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绘制程序,其作品风格鲜明,独树一帜,艺术价值为世人所认可,后人尊为“汪派山水”,为后人所效仿,影响了几代绘瓷艺人,今天仍是景德镇粉彩瓷画的主流。
二、汪派山水瓷画的艺术特色
分析汪派山水瓷画的艺术特色需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我们才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首先,需了解汪野亭其人;其次典型的汪派山水作品评析。
首先,需了解汪野亭其人。
王大凡诗记汪野亭日:烟水苍茫叠叠山,孤云未许俗人攀,闲中每喜寻僧语,静里常思学驻颜。对汪野亭生平作了一个真实的写照。
汪野亭(1884-1942)原名平,字元鉴,号传芳居士,斋名平山草堂,江西乐平传芳村人。
汪野亭自幼聪慧好学,受祖父喜爱,送进私塾学习,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成年后考入江西省窑业学堂,从张晓耕学山水,潘淘宇学花鸟,为其打下扎实的绘画基础。190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进入景德镇以绘瓷谋生。汪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