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精髓 看圣人系列瓷版画
2010/11/25 21:10:32
瓷版画“孔子”
瓷版画“孟子”
一组圣人系列瓷版画,近日通过了北京汉高恒丰收藏品鉴定中心专家鉴定。这组瓷版画共8幅,全部为“乾隆年制”款,分别在8块40厘米×70厘米的瓷版上画了8位2500年前后中华民族最著名的文化代表人物。画中的8位历史人物分别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孙子。这套瓷版画制作精美、细腻,画中人物飘逸,神采逼真,引起收藏界的兴趣,被誉为瓷版画中的珍品。
中国瓷版画是一项传统艺术品,历史较为悠久。考古资料表明,早在隋唐时期,瓷板就以墓志的形式出现。明宣德年景德镇御窑厂开始烧制用于建筑装饰的瓷砖。后来随着制瓷工艺与成型工艺的提高,到了明嘉靖、万历时期,瓷版除了用于瓷砖之外,还在家具和文房用器上出现了少量的镶嵌瓷板。明清时期的瓷版类珐花彩是景德镇瓷器一个极为特殊的品种,存世较为稀少,在故宫有典藏。如一件明代珐花瓷版画,正面以蓝釉为底,上以珐花彩绘关公骑马持刀像,人物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故宫藏品中还有康熙时期的五彩类瓷版画,形式纹样有多种,成为即可赏玩又能实用的装饰品。
这组圣人系列瓷版画的现身,再次印证了眼下风行海内外的瓷版画收藏热。2008年的中嘉国际秋季拍卖会上,一组乾隆年间意大利籍宫廷画师郎世宁绘制的“雍正十二月圆明园行乐图”瓷版画曾一鸣惊人,在经过15轮激烈竞拍后,拍出了1.58亿元人民币的高价。 几块小小的瓷版画为何有如此高的价值,让收藏界这样追捧呢?
专家们分析,主要是由瓷版画的艺术性和工艺性决定的。
很多人都知道,瓷版画是中国陶瓷文化和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其始于唐,兴于明清,盛于清末民初,是由艺术家在平板素瓷上手绘后,再经高温烧制而成。其瓷质之精细,釉面之莹润,画面之逼真,色彩之绚丽,可谓登峰造极,堪称一代之奇。品种又分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等几种形式,内容涉及人物、山水、花卉等。
但在现实中,能流传至今的瓷版画珍品却很少。这与它的制作工艺难度和存留难度有很大关系。瓷版画制作的工艺难度远大于单纯的陶瓷或绘画。瓷版画的制作工艺决定了它有3个特点,其一,手工制作,无法批量生产,必须一件一件地烧;其二,在瓷版画烧制过程中,因瓷版无圆周张力,所以比瓷瓶、瓷盘等更难完成,易发生变形、窑裂,成功率很低,需要多次入窑复烧,报废率高达60%以上,有“一版成器万版废”之说;其三,由于平版型瓷易碎裂,很难流传。
乾隆一朝60年,是清代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的繁荣,《古铜器考》中称赞当时的制瓷业是“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备”。乾隆晚期,基于皇帝对瓷的嗜好及社会的时尚,景德镇制瓷业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官窑所产瓷器均精益求精。乾隆瓷版得到广泛应用,烧造尤多,故宫还藏有一件冬青釉隶书“朱文公家训”瓷版。瓷版的工艺特征为瓷面平整,薄而坚致,修胎规矩,釉面洁白或稍显青白,突出的一点是釉面多有均匀细小的皱纹。瓷版画以青花、粉彩为多。乾隆年间制作的瓷版画,除同于康熙、雍正时镶嵌在床、几、桌、椅等器物之上外,更多镶于插屏、挂屏、多扇围屏。乾隆皇帝自幼就喜好书画,即位后虽国事繁忙,但几乎每天都要到画室看画师们作画,并让画师把帝、后、妃嫔、圣人等人物的画像绘在瓷板上。他在位时令大臣整理研究和编纂出版了古今中国书画著录书,对中华文化的保护、传承贡献很大。
当时宫廷的瓷版画画师为迎合乾隆皇帝的喜好,曾创作了多幅系列作品,人物画非常多,现在发现的有帝、后、嫔妃系列;有佛祖系列;有美人图系列、花鸟系列;还有这套圣人系列。
据专家介绍,清中叶宫廷瓷版画的素版,是由江西景德镇御窖厂特制生产的,经压模、施釉烧制为素版后,运至京城,然后由御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