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中明珠”青色烟雨话“官窑”
2011/11/20 21:41:51

    中国人用瓷碗吃饭吃了1600多年后,欧洲才生产出真正的瓷器,还是18世纪时从我们这里传去的。可以说,世界瓷器源于中国。早在东汉晚期,最成熟的瓷器青瓷,在浙江越州烧制成功,中国人从此捧上了瓷饭碗。
    可遇不可求的“瓷器明珠”
    中国瓷器最为灿烂迷人的时期是宋代,出现了“汝、定、钧、官、哥”五大名瓷,而位列五大名瓷之首的非官窑莫属。其他四瓷皆是由民窑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由朝廷派官监造贡瓷,惟独官窑一开始便为朝廷所用,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
    南宋官窑建在杭州凤凰山和乌龟山。据历史记载,南宋王朝定都临安(今杭州),建立修内司、郊坛下窑,生产宫廷专用御品,故称“南宋官窑”。南宋官窑制瓷配方和生产工艺十分复杂,每件作品须经72道工序方能完成,成品合格率仅有1%,堪称“国宝”。
    “官窑”的设立及宫廷用瓷的大量烧造,使宋代制瓷业达到了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巅峰时期,南宋官窑瓷器也达到古青瓷的最高境界,后世至今无法超越。但最令人唏嘘的莫过于它昙花般短暂的命运,南宋官窑从兴起到跟随南宋一朝的灭亡只有130多年,这个成熟艺术类别在最辉煌的一刻烟花散尽。南宋皇朝覆灭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现传世珍品不足百件,散落在世界各地,价值连城,素享“瓷器明珠”之美誉。
    南宋官窑每次在拍卖市场上露面,都会引起轰动。1989年,在嘉德拍卖会上,一件直径仅为11厘米左右的官窑葵瓣洗,成交价高达2200万港币,创下当时中国古陶瓷拍卖的最高纪录;今年4月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南宋官窑粉青釉纸槌瓶拍到6000万港币。完整瓷器罕有,残片也弥足珍贵,正像华雨农所说:“拥有一件南宋官窑完整瓷器是每一个爱瓷人的梦想。那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哪怕得到一块稍大的官窑残片,也要有好的运气。”
    探索官窑之谜
    南宋官窑有很多历史谜团,主要是历史文献寥若晨星,有关官窑的原料、配方、烧制工艺等仅只言片语传于世,给了后人无限臆测和探索空间。
  “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彻,为世所珍。”这是南宋叶寘在《坦斋笔衡》中对官窑的描述,短短十六个字的评价,道出了南宋官窑瓷器的美。后世公认南宋官窑青瓷达到了审美的最高境界:那种如脂如玉的青色,正好和人眼对色光敏感的平均峰值一致,每个人见了它,都会不由自主地喜欢,那是最接近自然的色调。
    南宋官窑如冰似玉,流畅简洁。碗、杯、盘、洗这些日用品,大部分只有少量刻花,有图案也是相当洗练的卷枝、莲瓣。大量的仿青铜礼器,连青铜器上常见的蟠龙、饕餮纹都很少见。官窑青瓷呈现的是内敛而干净的静谧优雅,即便在当代,也称得上是现代极简主义的先锋。
    后人总结为南宋官窑三大特征:“紫口铁足”,即器物口呈紫色,底足呈黑褐色;“粉青釉色”,即胎薄釉厚,釉层丰富,予人以“雨过天晴”的美感;“文武饰片”,即器物表面呈现形如冰裂、蟹爪、梅花、蜘蛛网等的金丝、银丝和铁丝纹线。开片本来是一种技术上的失败,操作者掌握不好胎釉的膨胀系数,使得釉面产生了裂纹。窑工将错就错,索性让缺点变成特点,琢磨出了“冰裂纹”、“梅花片”这样美丽复杂的纹路来,倒成为官窑的一个象征。
    2007年年底,在“南海一号”沉船上发现的官窑青瓷完全证实了:很多瓷片的胎壁薄如纸,最薄的竟只有一毫米,衬得瓷器轻巧优美。釉面断层往往分成三层或四层,这说明瓷器都经过了三四次的上釉。经过这样复杂的工序烧制出来的瓷器,才出得了釉层厚如凝脂、温润如玉的效果。
   
 

叶国珍南宋官窑作品《琮式瓶》该作品现收藏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