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耕陶数十载报得父女皆名家 石湾公仔三特色
2010/4/25 21:46:01

    石湾公仔大师刘泽棉父女陶艺传承展异彩纷呈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艺传承人刘泽棉和女儿刘健芬共同举办的石湾陶艺传承展,于4月29日至5月9日在广州市二沙岛岭南会展览馆展出。展览会聚了父女两代人数十年艺术积淀与传承创新的250多件石湾陶艺精品,给广州市民的五一假日奉上了一场岭南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精品盛会。 
    众所周知,广东佛山素有“陶都”之称,是中国工艺美术的重点产区。石湾艺术陶塑,俗称“石湾公仔”,其发展历史悠久,艺术源远流长,雏于新石器晚期,势成于唐宋,辉煌于明清。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内民间收藏热情的不断高涨,石湾公仔的创作出品达到了历史的鼎盛时期。石湾艺术陶塑界名家荟萃,而刘泽棉与其女刘健芬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位。 
    父:开创石湾公仔组塑先河 
    在推动石湾陶文化进步与发展的当代陶艺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不仅是石湾陶塑艺术事业发展中学术与创作上的领军人,更是该行业中的承前启后者,我想用“当今石湾公仔的领军人物”来称呼他最为确切,因为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艺人,刘泽棉六十年来随石湾陶业的恢复与发展一路走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石湾陶塑事业继承与发展的见证人,更历经了后来从陶者难以经历的特殊年代,为石湾陶塑艺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刘泽棉出生在石湾陶艺世家,是第四代传人。少年时他就以自产自销“公仔”手工作坊,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1955年,刘泽棉师从石湾陶艺一代宗师刘传大师,并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名师的耳提面命、学院教授们的理论指导,以及与来自全国的艺人在创作中互相交流,深深地影响刘译棉的艺术创作,扩大了其艺术视野,使其作品在保持醇厚浓郁的传统石湾公仔韵味的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地区及西方雕塑的优点,在传统的基础上表现了时代的精神和风貌。之后,刘泽棉对石湾数百年来的民间艺术进行了严肃、认真的临摹、吸收,为研究石湾陶塑积累了一批可供借鉴的珍贵资料。同时,他也在陶塑创作道路上走向成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作品工意兼得而形神结合,衣纹刚劲畅逸、造型豪放传神、风格浑厚雄健。应该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石湾陶艺发展中,刘泽棉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石湾陶塑界同行同仁中,刘泽棉被公认为继承传统功力最深厚的大师,其代表作有《喜悦》、《引福归堂》、《老子》和由他主创合作的大型组塑《十八罗汉》、《九歌》、《水浒一百零八将》等,开创了石湾公仔组塑的先河。 
    刘泽棉对石湾陶塑艺术事业的强烈热爱、追求、进取,及时代赋予他做陶人的使命,使他的陶塑创作热情始终有增无减——其作品也多产而优质,创作态度严肃认真。时至今日,刘泽棉大师仍然退休不离岗位,正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近年来,刘泽棉的大作不断涌现,如《紫气东来》、《兵圣孙子》连获两届全国传统陶瓷艺术创新大赛市长奖(最高荣誉)。 
    刘泽棉数十年如一日的在作品之外不断学习和吸取,为自己奠定了扎实、深厚的专业基础,使他具备了一个陶塑艺术家应有的修养,而这种修养与品格,不仅为他在艺海的纵横驰骋提供了保证,也影响了他的女儿刘健芬。
  女:使仕女陶塑再上新台阶 
    刘泽棉从艺至今已有60个春秋。这些年来,在岭南石湾陶业这块丰饶的沃土上,刘泽棉肩负着历史和时代赋予他的石湾陶塑艺术事业学术、科研、创作和组织者的使命,通过创作实践,推动着当代石湾陶瓷艺术向更高的境界发展。刘泽棉不仅树立了石湾陶艺的光辉典范,还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对后代的培育和祖传陶艺的传承:儿女们在他的教导下茁壮成长,陶艺事业蒸蒸日上。其中,他的女儿、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刘健芬更是深得刘泽棉大师亲传,同时又勇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