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瓷业调查记
2010/4/2 22:00:01


   景德镇为我国第一产瓷名区,亦全世界瓷业之发源地,其景况之隆替,非特系乎民生之荣,抑且关于文化之兴衰,国人对此当甚关心。兹将视察所得,表而出之,以供有心人士之研讨焉。月前余应江西当局之召,商谈改革瓷业计划拟设大规模瓷厂于九江(关于新瓷厂计划,候办法妥切,当另发文表之)。因想欲改革瓷业,必先明了瓷业的衰落原因,欲知瓷业的衰落原因,不能不调查中国第一瓷区的景德镇。遂与南昌中行蔡经理慎齐、九江中行周经理达人,又邀熟悉该镇情形者数友,同车出发。南昌距景德镇约五百华里,中间有小河四。余等早七时半动身,晚六时始至,因天小雨,车载又稍重,故驰行较缓,若普通汽车约行八小时也。

  景德镇地虽偏僻,风景佳幽,山水环抱,竹木繁生。距镇十数里, 已望见黑烟缭绕,高入云霄,令人发生一种愉快之感。据同行汤君云,景镇在极盛时代,每年营业至一千四五百万两,窑户四千余户,工人二十万人,驻镇庄客和当地商人三天一小饮,五天一大筵,麻雀通宵,娼妓遍地,极人间之逸乐,间不料景镇之有今日凌替也。车近镇边,已见其衰落景象,盖烟筒百余座,出烟者不过十之一二耳。该镇中行经理周筱芳君,率众来迎,因数日前已闻张总理将来镇,欢迎周不止一次矣。相见寒暄,余代张君申谢意,是晚与蔡周二经理寓于中行。翌晨早八时, 出发参观各厂,在叙过参观之前,爱先将制瓷程序,略为说明,免致闻者有混淆不清之感。按新式制瓷厂,共分六部。〈一〉制料,〈二〉匣钵,〈三〉做坯,〈四〉挂釉绘花,〈五〉 烧窑,(六)检查包装。其法将山中取来之石土,配合一定成份(视矿质而异),用水淘洗精制,是曰制料厂。匣钵者系瓷器入窑时之外套。匣钵之装瓷,有如帽匣之装帽(匣钵原料,只混合压碎,而不必精装)。匣钵之制法,新式用机械,旧式用人工,是曰匣钵厂。将精制之原料,做成种种之磁坯,是曰做坯厂。新式用机械,旧式用人工。磁坯做成后,有先挂釉而后画花者,(画后以火烘之)谓之釉上画(彩画者多属此类)。有先画花,而后挂釉者,谓之釉下画(青花者多属此类),是曰釉绘厂。挂釉之后,装入匣钵,入窑烧之,是曰窑厂。烧成检查其等级,用稻草包装,是曰检收厂。 
  以上情形,系指新式瓷厂而言,盖一大厂中分为六部份,所设分作合作制度。至景德镇则各自成厂,不相为谋,有专做坯者,土名曰窑户(窑户之名不妥,应改为坯户)。有专烧窑者,土名日烧窑户(应改为窑户)。有专做匣钵者,土名曰匣钵厂。有专画花而自烘之者,土名曰红店。有专检查专包装之工人附着于瓷店内者。先自原料说起,景德镇坯户皆是小本经营,无单独制料能力,其原料皆购自中人(俗曰行家)。中人由山中采料时,仅略加水洗,而未能精制,品质既杂,价值又高,影响于成本者甚大。至向来产地,距镇不过百二十里,地名曰窑里,为吴、刘、李、饶诸姓所把持,每岁限制产额,高抬市价,销路好时,每年可坐享纯利四五十万元。按此条系第三类矿,政府本可直接干涉,或任人招领,乃沿习至今,无过问者。至坯户做坯,均采用人工制,一切率由旧章,例如三人为一组,每组每日出坯四十二板(每板十七个碗或盘)。此系历代相传之数,按理应视营业情形而变更其数。但一经变化,认为有违犯章(俗名行色),起而反对之。制坯如此,他类可推。又坯户不能自做匣钵,须购自一定之匣钵厂,是曰宾主。即一经购定,无论匣钵好坏,一年之内不准另易他厂。按匣钵耐火度须高于瓷器,否则有倒窑之虞。但匣钵厂为贪图厚利起见,匣钵原料常常混以差质,所以倒窑之事甚多。至景德镇瓷窑,共一百余座,悉为都昌几家富户所专有。
 
      烧窑之制,系按瓷品件数算以柴金(景德镇用柴烧窑)。柴金须先纳,烧窑成绩好坏窑户不负责也。且窃户不必常川驻镇,只令几个窑工管理其事,而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