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派粉彩
2010/5/18 22:01:59
咸、同、光、宣年间,一种由御窑厂画师参与绘制却不入内府的新派粉彩器物在市面广为流行。遗风余韵,顺延民国。其与传统粉彩之不同是:题材上极力回避云龙、缠枝、杂宝等象征皇权和体现民俗的图案,侧重人物、山水、花乌、清供诸式;程序上完全改变传统粉彩“绘者不染,染者不绘”的作法,起稿、傅彩、落款均一人手笔;色调上崇“浅”尚“淡”,追求以浅淡见深浓的美学效果。且讲究诗、书、画、印修养,有的就是瓷上文人画。代表人物有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任焕章、许达生、江栖梧、俞子明、汪章、汪藩、汪友棠及后之王琦等。
一、新派粉彩之源流
传统粉彩自五彩演变而来,新派粉彩自传统粉彩演变而来。这里,太平天国战事是促因。咸丰五年太平军攻陷景德镇,且一驻就是七年。城破之后,御窑厂连同样瓷被付之一炬,各种原料来源一时断绝。为生计,一些曾供职御窑厂的失业文人画师不得不改绘商品瓷应市。原料短缺,他们便将就着减料省彩,甚至连“玻璃白”打底“雪白”罩面等工序亦略去。
业内人皆知,传统粉彩中的生料之所以能在釉上附着,是因为有“雪白”罩面。为使省去打底罩面工序后的彩色也能在器上牢固附着,绘制者便根据前人作法对生料进行解构。如将作黑色的钴料加铅使之成为粉料,不用罩盖也能牢牢附于器表。另据刘杨先生研究,“其他色彩如浅紫,则以50%的高红、25%的佛青配成。浅赭色以41%的赭石、6%的树胶、53%的碳酸钙配成,有水墨韵味。”此亦是一种结构上的重组。而这种带变异的彩料之效果恰与纸绢画效果相近,故已经沦为“窑花子”的前官窑画师们在惊喜之余,不约而同地将国画技法用到了瓷绘上。一时间,承唐李思训父子余绪的青绿山水,继宋米芾父子遗风的落茄皴山水,效元黄公望笔致的浅绛山水和墨彩山水,得宋徐崇嗣法乳出本朝恽南田门庭的没骨花鸟,具新罗山人兼工带写特征的小写意花鸟,摹宋文与可的墨竹,仿元王冕或本朝金农的墨梅,以及海派任伯年、赵之谦式高士,钱慧安、改琦一路仕女和清供等竞现器皿,蔚为大观。所以,新派粉彩之彩料最初实是陶事艰难情况下的代用品,即古玩行说的“糙粉彩”。
不过偶然中有必然。纪年器证实,乾嘉之际景德镇即有匠师探索性地在彩料中加进铅粉,以体现纸绢画“毛糙”效果。而更早些时,雍正墨彩已开始讲究笔致墨韵。但是谁也没想到,此举不仅能救急,还会带来一个新艺术品种的繁荣。因此,同治五年御窑厂恢复后,这种战时代用彩不但未遭舍弃,反被当作绘瓷新方推广开来。虽未见用以绘制部限或钦限瓷,官民竞市的商品瓷却广为应用。在红店中更是大为普及。
然而,文人画师毕竟缺少冶陶经验。他们对这种新产品之先天不足事前既无估计,事后也未觉察。没多久,市场即被现代粉彩片片蚕食。新派粉彩败北,还与洋彩的输入有关。《景德镇瓷业史》:“此外有洋
彩,系外国传来之饰瓷方法,为时约在清光绪之际(非乾隆时之洋彩),其颜色鲜艳,绘画手续比较简单,现在景德镇很盛行。此种颜料先多德国输入,近来全为日本货。”众所周知,新派粉彩虽能以自身的诸多特点标新领异于传统粉彩前,但其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带来的易磨损、不适俗等弊端也很快显示出来。所以,最终还是为大量使用洋彩的现代粉彩所取代。
这里另要说说“新粉彩”一词。由于陶瓷界把传统粉彩与新派粉彩都视为“老粉彩”,现代粉彩便被称为“新粉彩”。还有称洋彩为“新彩”者,现尚沿用。“新彩”、“新粉彩”、“新派粉彩”不是一回事。 “新彩”是建国后讳“洋”的叫法,“新粉彩”是相对于“老粉彩”而言,“新派粉彩”则是为区别于“旧派”(或“匠派”)而从“老粉彩”中析离出来的一种文人彩绘及所用彩料,其质地还是老粉彩。
二、新派粉彩之特征
(一)新派粉彩是“变异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