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以及少见的“大明天顺年制”款瓷器。本文结合博物馆及出土瓷器,对此类器物的造型、纹饰、款识展开讨论。此批器物丰富了对于空白期瓷器的传统认识。弥补以往对于民间传世空白期瓷器的认知。
 
黄卫文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故宫博物院藏明正统至天顺朝瓷器研究》
文献、传世品和考古资料表明,明正统至天顺朝(1436~1464年)是明代制瓷发展史上一个正常的发展阶段,在民窑烧造较为兴旺之外,近年景德镇御窑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也证明,这一时期的御用瓷制作亦很兴盛,其生产品种和产品风格与前后时期的官窑制瓷有着密切的联系。据笔者统计,故宫博物院现藏正统至天顺朝官、民窑瓷器藏品约70余件,除装饰风格鲜明的民窑瓷器之外,许多藏品可与近年景德镇御窑遗址考古新资料相对应,它们是正统至天顺朝御器厂依样所制皇家用瓷的珍贵遗存。本文依据文献档案记载及最新考古资料对这部分藏品的收藏情况、生产时代、工艺特点及其所反映出的“空白期”制瓷面貌等问题给予一定的分析研究。
 
杨桂梅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明中期成化御窑瓷器的观察与分析》
北京故宫藏品数据总目中有191件成化瓷器、《(台北)故宫瓷器录》(第二辑明甲上编)记录台北故宫收藏有579件成化瓷器、《明代成化御窑瓷器》图录中有景德镇御窑厂考古发掘出土的成化瓷器残件163件,共计933件,基本涵盖了目前存世的成化御窑瓷器的品类。本文通过对这933件成化瓷器的观察、统计与分析,从器型、釉彩、纹饰、彩料、装饰特点、款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成化御窑瓷器在继承与创新方面的特点,探讨成化斗彩瓷器对后世官窑和民窑彩瓷发展的具体影响,以及明中期成化年间作为中国瓷器生产风格转化的重要时期,对后世瓷业生产之工艺特点与艺术风格产生的深远影响。
 
龙霄飞 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
《明成化时期瓷器艺术审美风格成因探析》
成化一朝瓷器整体呈现出柔和淡雅、轻灵秀美的面貌,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这一时代审美风格的形成有其人文、历史、工艺等方面的原因。报告从成化皇帝个人性格与对器物的喜好、明代早、中期思想文化特点与时风影响等社会因素和成化时期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与用料的变化等技术因素做了详细探析。
 
裴亚静 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
《明代景德镇御窑“折枝花果纹盘”画样探源》
从明代宣德开始,景德镇御窑开始出现一种“折枝花果纹盘”画样,目前所见有两种图案,一种是盘心为折枝栀子花,盘内壁配以折枝石榴、柿子、葡萄、莲实四种瑞果纹,盘外壁为缠枝花卉七朵;另一种图案是盘心绘画折枝石榴,盘内壁配以折枝桃、荔枝、樱桃、林檎四种瑞果,外壁绘四朵折枝莲花。这两种画样的烧造有青花、黄地青花、蓝釉白花、白釉酱彩、白釉浅褐彩品种。“折枝花果纹盘”官样,从宣德御窑创烧以来,历经明代成化、弘治、正德御窑,一直延续到明嘉靖时期,成为两种固定的御窑瓷盘画样。只是不同时期盘子落款方式不同。本文从中国古代绘画中折枝花及折枝果的产生,瓷器上折枝花果纹的出现,以及古代文人眼中折枝花果寓意等方面,探索“折枝花果纹盘”官样产生的源流。
 
王健华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明中期弘治朝瓷器简述》
作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重要时期之一的明代弘治时期,其官窑瓷器胎质细腻、釉光莹润、造型秀丽、纹饰精细、色彩柔和,但弘治官窑瓷器数量和品类上较前后成化和正德时期均偏少,品种主要以黄釉瓷、白釉瓷和青花瓷等为主,所绘纹饰较为单一,总体略显单调,不及成化官窑瓷器的精美辉煌以及正德官窑瓷器的独具特色,因此始终未能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而考古出土资料及史料记载的相对匮乏,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对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