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最早的陶窑——安达其哈遗址
2020/2/23 14:01:01

 
安达其哈遗址陶窑复原景观 青海省博物馆提供
      2003 年,我省考古工作者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安达其哈遗址,发现了一座我省年代最早的陶窑。安达其哈遗址是仰韶文化最西边的分布地点之一。陶器的制作工艺繁复, 陶土的选择和加工是第一步,陶土在经过筛选、研磨、去渣等一系列工艺后,成为了制陶的陶泥。
 
安达其哈村
      安达其哈遗址总面积约 2.4 万平方米,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文化遗存,距今约有5900 年的历史 。安达其哈遗址临近黄河,因位于化隆县群科镇安达其哈村得名。2003 年 ,为配合公伯峡水电站的建设,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库区内的安 达其哈遗址作了抢救性挖掘,发现了许多珍贵的遗存和文物 。特别是陶窑的发现,为研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时期制陶业发展,提供了佐证。安达其哈遗址的发掘,是青海省对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研究的又一次重要突破。
      远古陶窑
      达其哈遗址在考古工作者面前露出了原貌。遗址上分布着 19 处房址,6 个灶坑,30 个灰坑和两处窑址。Y2 是其中一处窑址的编号。这座陶窑的平面呈圆角方形 , 长 1.5 米 ,宽 1.4 米 , 深 1.18 米至 1.22 米 , 因 为年代久远,窑址上馒头形的顶部早已消失。在青海省博物馆《 江河源文明 —— 青海历史文物陈列展》展馆,为了方便游客了解安达其哈遗址陶窑,专家们按照窑址的情况,实景还原了陶窑。陶窑由火膛、窑室、烟道等组成。火膛,也称燃烧室,用来烧火。窑室内部被烧结硬化,两条烟道,在窑后汇合而出。在安达其哈遗址 , 出土了许多陶片和陶器。陶片多以夹砂陶为主,陶色多为红褐色 。发现有一定数量的彩陶,器型有罐、钵、盆等,多为平底器。青海师范大学生命地理科学学院侯光良教授多年来潜心研究彩陶,他说:“群科位于群尖盆地,周边有丰富的第三纪红黏土,为制作彩陶提供了原材料,黄河及支流为人们提供生活饮水的同时,也为制作陶器提供了材料。群尖盆地自古以来树木茂盛,为陶器的烧制提供了燃料。”出土于安达其哈遗址的陶器是不是全部由这座陶窑烧制,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是从陶窑烟道里发现的,因烟气凝积而成的黑灰可以看出,这座陶窑可能曾被原始先民频繁使用。
      构造科学
      国新石器时期常见的一种陶窑。考古研究表明,有陶以来,烧陶的方法几经发展,最原始的方法是平地式烧陶,就是采用柴草就地篝火烧陶。仰韶文化时期的窑型分横穴式和竖穴式两种,这两种陶窑的结构简单,窑室较小,略呈圆形。烧陶时都是在窑底以柴草为燃料,火焰由窑室四周火道进入,促进窑内温度不断升高。横穴窑是原始先民制陶技术的革新,这样的陶窑会让陶坯受热更加均匀,持续燃烧,窑内的温度也可达到 700 摄氏度到 800 摄氏度,满足烧陶的温度条件。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研究员闫璘先生介绍,窑顶为馒头形,保证了窑内温度可以均匀上升,有利于坯体烧结,提高陶器质量。庙底沟类型是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过渡时期,进入马家窑文化时期后,青海彩陶进入了全盛时期,这时的彩陶不仅器型优美,纹饰多样,制陶的技术也变得十分先进。侯光良教授介绍,青海是彩陶的王国,但是在青海目前考古发现的陶窑却不多。安达其哈遗址的陶窑,是研究青海制陶业的重要实物佐证。
      可能有专业陶工
      陶器的制作工艺繁复, 陶土的选择和加工是第一步,陶土在经过筛选、研磨、去渣等一系列工艺后,成为了制陶的陶泥。
      考古专家研究,安达其哈遗址上出土的陶器多为泥条圈筑法,也有少量盘筑法。若要制作彩陶,还要经过绘彩的工序。安达其哈遗址中有夹砂陶,也有彩陶,很多陶器不管是器型还是纹饰,都具有典型的庙底沟类型特点。
      根据出土陶器上的痕迹,考古学者发现,安达其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