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筑在城市里怎么活?
2012/5/6 21:22:28

  万科第五园古宅、万科棠樾古宅、欢乐海岸紫苑茶馆老宅……深圳这座没有历史的新城市,似乎对古建筑有着不可抑制的向往,千里迢迢从安徽、江西等地将这些百岁老宅整体迁移至城市之中,屹立在嶙峋高楼之下。这寥寥几栋当然不足以寄托情思。有南中国最大仿古建筑群之称的文博宫,更是将秦、汉、唐、宋、元、明、清七个朝代宫廷建筑风格融合,俨然企图在这现代建筑丛林中描摹出中国古代建筑沉积的年轮。
  对于传统建筑的追捧,究竟是对传统文化与故乡文化的反刍,是企图在新兴的现代国际建筑中找寻吸纳新鲜空气的出口,抑或只是追求文化遗产的资本化,一种吸睛的噱头而已?
  古建筑迁移,大都市的时髦爱好,企业家的幽古情怀?
  万科第五园流水小桥的东侧,有这样一栋老宅子。小区业主称它为后书院,即便它现在的功用只是一个售楼处而已。有江湖传言,当年,王石在北京某古旧建筑的店铺,看到这栋清朝前期徽派老宅子的部件,被它沉重的松香味所感动,立马全部买下,并千里迢迢“移植”到第五园。
  在万科棠樾也同样有这样的一栋老宅子。这栋来自塘厦的徽州祠堂有着戏台、回廊以及围合而成的院落。这里也曾搞过一些猜灯谜、吃糖画、捏面人、看皮影戏的传统庙会,但距离市区相当遥远的距离以及封闭式小区会所的身份,注定了这老房子只能是偏安一隅的少数派的生活回忆。
  并不是所有的老宅子都是养在深闺的。在欢乐海岸,两栋经历200多年头的清代老房子组成的“紫苑”茶馆正在“接客”。再也没有归人在它们的面前,捧起一把黄土,也听不到叶落归根的悲壮低吟,它们在这里读到的是都市人的闲适、惬意,或者是孤独与落寞。
  根基之下的黄土变成了水泥地,原本守望的邻里变成需要仰视的高楼。从老宅看来,解决了生存忧患之后,似乎又面临着新环境的不适。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建筑设计处副处长周红玫则认为,完全移植一种外来的老建筑在新城市中的立脚点是错误的,这会助长对当地的破坏。“很多时候,城市只是把古建筑当做一种时髦消费品,纯属装点,怀旧只是当代流行消费的代名词。在文化上没有意义,对城市也没有什么价值。实质上,老建筑只是充当了象征文化资本,也就是文化遗产资本化的症状之一。收藏老房子绝非城市记忆问题。”
  北大深圳研究生院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于长江认为,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一般的文物保护的理念不一样,它保护的不仅是物质形态,而是要保护建筑与其周边的环境的关系,要保护传统的审美方式与生活方式。“如果老宅子已经确定处于被拆迁的范围之内,难以保存的时候,迁移总比拆没了要强。”要是有一批企业家能有这种珍惜的情怀,能够意识到老宅子的价值,即便是商业价值也好。“于长江说,”异地保护,不要否定,也不要追捧。“
  每个城市都应该为自己的老宅子建立“住文化”的基因库
  周红玫所说的,在新城市中移植老建筑会助长对当地的破坏,得到了《汉声杂志》创办人、知名民间文化保护者及推动者黄永松的证实。他在进行“乡野文化调查”时,发现很多地方的老宅子已经被收购,“凭空”出现在上海、深圳之类的大城市中。
  “金钱比野火还可怕。拆房子的都是古董贩子。不仅有人把老宅子拆到上海、深圳去,我还见过把老宅子拆到美国去的!”黄永松说,“我20年前就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成立传统建筑研究所,就是为了对老房子提出积极的调研,去研究怎么保护古老建筑、怎么让古老建筑在新时代下继续能使用。但坚决不赞同拆了房子卖去其他地方保护!”
  黄永松认为,老建筑是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忆,它证明了这个地方地理变迁、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