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黄永玉:浪迹文学江湖
2013/12/18 21:30:53


 

    黄永玉曾说,平生最喜欢的是文学,第二是雕塑,第三是木刻,第四才是绘画,但前三项都靠绘画养着,因为稿费太低了。董桥也评价,黄永玉的文章第一,书法第二,画第三。
    黄永玉,1924年生,湖南凤凰人。受过小学和不完整初级中学教育。16岁开始以绘画及木刻谋生。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民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创作水墨、水彩、油画、雕塑、木刻、版画,也写诗、散文、小说、剧本。出版多种画册,著有《永玉六记》、《吴世茫论坛》、《太阳下的风景》、《比我老的老头》等书。
    八十岁时,黄永玉写:“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八十脸皮太厚刀枪不入。”
    九十岁时,黄永玉写:“世界长大了,我他妈也老了。”
    黄永玉曾说,平生最喜欢的是文学,第二是雕塑,第三是木刻,第四才是绘画,但前三项都靠绘画养着,因为稿费太低了。董桥也评价,黄永玉的文章第一,书法第二,画第三。对此,黄永玉老老实实地说:“对我来说,比较容易做的事情是写文章,也比较快活,快乐的基础是好多朋友喜欢看我写的东西,那我就开心嘛。画画么,我的朋友也喜欢,但画画更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卖钱,卖了钱可以请朋友吃饭,可以玩,但画画没有写文章这么开心。”
    2013年10月起,“我的文学行当—黄永玉作品展”在上海、广州、长沙等地巡展,展示的正是黄永玉的文学之长。
   
 

    上海三剑客
    抗战胜利后的上海,黄永玉、汪曾祺、黄裳“三剑客”结成好友,这是三人成长历程中相当重要的一段。1946年,汪曾祺在致沈从文的信中说:“黄永玉是个小天才,看样子即比他的那些小朋友们高出很多。我想他应当常跟几个真懂的前辈多谈谈,他年纪轻(方二十三),充满任何可以想像的辉煌希望。真有眼光的应当对他投资,我想绝不蚀本。若不相信,我可以身家作保!我从来没有对同辈人有一种想跟他有长时期关系的愿望,他是第一个。您这个作表叔的,即使真写不出文章了,扶植这么一个外甥也就算很大的功业了。给他多介绍几个值得认识的人认识认识吧。”
    黄裳后来亦回忆:“当年在上海,他和曾祺总是一起见访,一起小吃,吹牛,快活得很。他俩都是才人,所谈也都是妙事,不易忘记。曾祺到北京去了,通讯渐疏。永玉也在北京,想来他们一定过从甚密。曾祺的小说集《羊舍的夜晚》还是永玉为他作了木刻插图。想不到十六七年间他们见面不多。想来曾祺别有一个过从的圈子,我总想他们的不常在一起无论对曾祺还是永玉,都是一种绝大的损失。曾祺在‘文革’后期,入样板团,以《沙家浜》一剧名世,还上了天安门。当时我在干校,为此还挨了一场批斗,思之惘然。”
    黄永玉与汪曾祺从亲如兄弟到淡如水,也许是大时代风雨洗礼的产物。汪曾祺逝世后,黄永玉回忆:“我的画只有他一个人能讲。他死了,这样的懂画的朋友也没有了。和他太熟了,熟到连他死了我都没有悲哀。他去世时我在佛罗伦萨。一天,我在家里楼上,黑妮回来告诉我:‘爸爸,汪伯伯去世了。’我一听,‘嗬嗬’了两声,说:‘汪曾祺居然也死了。’这有点像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中,萧何听说韩信走了,先‘嗬嗬’笑两声,又有些吃惊、失落地说了一句:‘他居然走了。’我真的没有心理准备他走得这么早,总觉得还有机会见面。他走时还不到八十岁呀!要是他还活着,我的万荷堂不会是今天的样子,我的画也不会是后来的样子。他在我心里的分量太重,很难下笔。”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黄永玉回忆师友的《比我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