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玉的巅峰:南越王墓的玉器
2014/1/25 21:20:31

 
 


    曾雄踞岭南百年的南越国灭亡于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出的十万大军的战火之下。南越国的皇宫变成了一堆瓦砾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1983年南越文王墓的发现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多样、墓主人身份规格最高的一座汉墓。墓中出土各类文物达1000多件(套),以铜、铁、陶、玉四者所占比重最大。其中,玉器尤其引人注目,其数量之多,品种之繁和保存之好,在全国已发掘的汉墓中亦属罕见,集中展示了南越国玉文化发展的深度,其中多件玉器堪称是汉玉的巅峰之作。
   

 

墓主组玉佩
    组玉佩又称玉佩组饰,指由玉璧、玉璜、玉环等器件,配以玛瑙、水晶等饰物组合而成的贵重装饰品。玉佩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很早,早在上古时期先民们就开始佩戴玉佩,战国时期佩玉相沿成习。古人佩玉是以玉比德观念的体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佩玉在古代社会不是随便的装饰,有表现身份地位、表达情感和社会交往的作用。
    南越王墓中共出土组玉佩11套,其中墓主的一套最为华丽,共用了32个饰件,尤其是中间的小金珠、小煤珠、小舞人使整套玉佩活泼起来,有了韵律感。整套组玉佩,自胸至膝长约60厘米,覆盖在玉衣上。其他两套为墓主人宠爱的右夫人佩戴的组玉佩。这三套组玉佩均根据出土位置进行了复原。这些组玉佩表明,远离中原正统王朝控制的南越国贵族,在审美情趣上并不是亦步亦趋地追随中原汉王朝,他们所佩戴的组玉佩仍保持了战国时期组玉佩的特点,以追求繁复的设计和华丽的装饰效果为主流。这既包含了南越工匠个人审美的标榜、个性的张扬,同时也反映了南越国在审美上的地域性特点。
   
 


    除了华美异常的组饰,还有一件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值得一提。它出土于墓主人的右眼,2000多年岁月的侵蚀令其略显陈旧。其内环中有一条游龙昂首挺立,横空出世,外环的凤鸟婀娜多姿,立于龙爪之上。凤鸟回头和龙喃喃细语,演绎着古老的龙凤传说,表达美好的愿望和祝福,也反映了当时工匠对传统龙凤题材的崭新诠释。这幅龙凤呈祥可以说是中国式理想最完美的构图,它既体现了鲜明的汉代美学风格,也反映了南越国治玉技术已达巅峰水平,因此当之无愧地被选为博物馆的馆徽。
   
 

金钩玉龙
    此外,一件金钩扣玉龙玉饰也颇具时代特征。它出于墓主人的肩部,由一块青玉镂刻的玉龙和一个金质虎头带钩组合而成,玉龙怒目横髭,回头成撕咬状,构成了猛虎噬龙的情景,极具震撼力。
    在秦汉出土的玉器中,玉容器相当稀少,而在西汉南越王墓中就发现有5件,且件件做工精细,美轮美奂,风格迥异。这五件玉容器,除铜框玉卮出于西侧室一位厨役身边,其余四件均出于主棺室。南越国贵族觥筹交错、对酒当歌的鼎盛场面通过这些玉质酒容器完整而富丽堂皇地展现出来。
   
 

角形玉杯 
    在这几件玉容器中,重中之重乃角形玉杯,它是用一整块青白硬玉雕琢而成,布局巧妙,雕工娴熟。流畅的浅浮雕、高浮雕,恰到好处的透雕,尤其是反折向上回转的底部,将整件玉容器的美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件玉容器无疑是汉玉的巅峰之作,也说明南越国玉文化发展水平与中原相当。
    在古代西方,这种角形杯十分流行,希腊人称之为“来通”,视之为圣物。后在西亚、中亚一带都发现有多种形式的来通。我们可以想象那个奇妙的南越国绝不会是封闭的,必定产生过多元文化碰撞的火花、交流的盛况。越人务实、兼容、创新的特殊气质,使其极富创造力地将东西南北汇集而来的文化融汇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
    带钩是古人束腰用的腰带扣。它一头有钩,一头有钮, 用于连接腰带的两端, 和今天人们普遍使用的皮带扣造型不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