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鉴藏轶事:感气韵之和润
2012/7/7 22:23:00

  午后暖阳中,欲抚琴一曲,打开尘封已久的琴盒,一张旧琴静静地躺在里面。此琴名为“和润”,出自宋代范仲淹《与唐处士书》中语:“(琴)清厉而静,和润而远。”制作年代为南宋,款式为仲尼式,造型古朴典雅,秀美精致。琴面梧桐木,琴底梓木,满身呈牛毛断纹,声音和谐圆润,松透纯粹,韵味绵长,音质绝佳。
  此琴由父亲徐匡华传于我,至今清晰地记得父亲跟我讲此琴的来历,今见琴忆人,但已是物是人非了。幼年时,祖母黄雪辉手把手教我弹琴的情景恍若昨日。
  时光追溯到我的祖父徐元白生活的年代。徐元白别署原泊,父月秋,为琵琶名手,亦善古琴。其与弟文镜少受熏陶,于文艺、书画、音乐均有爱好,自小即从父学得古琴、琵琶、三弦。因不满清庭腐败,决心投入反清浪潮,17岁那年他与弟文镜一起离家南下。1913年经李济琛先生介绍赴广州追随孙中山,参加北伐战争,任北伐临时审判厅厅长,何应钦秘书。北伐军进入福建后,曾任县长。此后服务于河南、浙江政法界,并一度宦游江、浙、豫、蜀各地,先后与“诸城派”鼻祖王宾鲁、“山林派”李子昭、“九嶷派”创始人杨宗稷、“广陵派”琴家张益昌以及查阜西、吴景略等琴家结识,或师或友,相互切磋琴艺。
  祖父徐元白于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返杭,重整西湖雷峰塔下的旧居“半角山房”,与马一孚、张宗祥、徐映璞、张大千等一批湖上名流组织西湖月会(西湖琴社前身),又名“蝴(壶)蝶(碟)会”,凡与会者带一壶酒或一碟菜,彼此喝酒、吟诗、下棋,切磋琴艺,研讨书画、金石。
  马一孚,名浮,字一浮,浙江绍兴人。早岁应浙江童试,名列榜首。抗战期间在四川乐山创办“复性书院”,并任院长。抗战胜利后返杭,被聘为浙江大学教授。1953年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1964年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在古琴、古典文学及哲学上均造诣颇深。马一孚一生酷爱古琴,身居西湖畔蒋庄,与祖父徐元白的半角山房隔湖相望,平时抚琴,需要调音时,常常划船过湖请祖父亲自调弦,有时也请祖父的弟子姚丙炎上门调试;待收到老琴需要修复,必找祖父给剖腹研修。祖父既是著名的琴家,又是制琴的高手,经数十年摸索,对造琴和修琴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传授琴艺之余暇,寻觅古良材,造琴50余张,创造了“徐氏式琴”。
  祖母回忆,一孚先生收得一良琴,常常携琴至祖父处共赏,在婉转悠扬的琴声中两人成为知音挚友。一次恰逢西湖月会雅集,一孚先生背着他最珍爱的一张老琴到半角山房,祖父也拿出一张珍藏的宋琴,其他琴友也各自带来了自己的藏琴,一场斗琴的盛会就此开始。大家轮流试奏每张琴,然后各加点评,每张琴都有自己的优点,或纯净,或松脆,或厚重,或清雅,均乃琴中上等,最终大家公认祖父的已呈牛毛断的宋琴“和润”音质和外形俱佳,属上上之等。
  此后每当祖父念及西湖月会的雅集盛会和对众多琴友的情谊时,便用此琴抚曲。祖父将此琴传于我的父亲徐匡华时,告诉父亲要多加爱护,视为珍藏。父亲依祖父遗愿,一直将琴妥善保存着,时常拿出来擦拭弹奏,一曲一调中,都是对祖父、一孚先生及西湖月会众多琴人的深切怀念。
  当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将此琴交给我时,动情地讲述了西湖月会、一孚先生和祖父的故事。此琴对于徐氏家族来说,意义非同一般,它不仅仅只是乐器,它更多的是那段真挚友谊的载体,见证着那段沧桑愉悦的历史。历经了800多年的时光磨砺,此琴的音质愈加纯净,我也会一直收藏,同样视其为珍宝。
  古琴不同于其他乐器,它的年代越久远,木质越松透,火气尽消,音质音色会更为透彻,愈益受到众多古琴演奏者的喜爱,古琴也慢慢地从单纯的演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