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连盛:镊为笔,丝作画
2013/12/6 20:53:12

 
 
《荷梦》系列作品

  傍晚的龙潭湖,金色的余晖装饰着静静的湖面,两只小野鸭在荷花间嬉戏,拨动阵阵涟漪……
  如画的荷塘,映入他的眼。湖边,站着位浓眉、方脸的中年人,痴痴地望着湖面,记忆的画笔,一笔一笔,将荷塘美景画入脑海。
  他叫钟连盛,貌不惊人,却身负绝技,是国内惟一在职的景泰蓝生产设计国家级传承人。此时,散步偶遇的荷塘夕照,在钟连盛的脑海中,正慢慢变成“燕京八绝”之一的景泰蓝。
  没用几天,钟连盛就设计出一份草图,他摇头晃脑地欣赏,颇为自得。可制作师傅看了图纸,连连摇头:“您是不是没画全乎呀?”
  钟连盛嘴角微微上翘,仿佛早就料到他有此一问,“我们赌一把!”
  原来,在景泰蓝的十几道制作工艺中,掐丝和点蓝最为关键。掐丝,就是先将铜线压成不同型号的扁丝,艺人就用这些铜丝线条在铜胎上“作画”;点蓝,则是将珐琅釉料填充到铜丝线条中,也就是“上色”。
  铜丝线条太少,点蓝时,珐琅釉料就会“乱跑”,行话称之“崩蓝”。钟连盛的这幅“荷塘”,为了画面清丽,大量留白,可在制作师傅眼中,处处是“崩蓝”的陷阱。
  钟连盛不信邪,一头扎进车间,拉着掐丝、点蓝、烧焊师傅一遍遍地选铜丝,调釉料,校火候……失败了,再来,一次次试验。终于,《荷梦》系列成功了,由于造型、纹饰以及色彩处理上的创新,连夺全国大奖。
  路边拾美景,是钟连盛的爱好。他打小爱画画,1978年,15岁的他凭着美术功底进了北京市珐琅厂技校,第一次接触到景泰蓝的制作和设计。
  景泰蓝可不一般,是过去专为宫里服务的“京作”传下的手艺,和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并称“燕京八绝”。
  初学景泰蓝,当年的小钟诚惶诚恐,对技艺的敬畏,令他格外刻苦,走到哪儿,画到哪儿。学校方圆十几里的山路、周边每一个小山村,他都用脚丈量过,用手中的画笔临摹过。
  花开时节,钟连盛穿梭于北京的各大公园,记录着自然的更迭;门头沟斋堂、房山十渡的黎明中,也有他等待日出的身影……
  一次在十三陵,一棵粗壮高大的橡树吸引了钟连盛的注意,“这树叶好像纹路与众不同。”他来了兴头儿,竟挽起裤腿,爬上十几米高的大树,骑在树杈上,一片一片,研究起树叶来。
  路边拾美景看似随意,却让钟连盛拥有了发现美的眼睛;大量的临摹、写生,也让他下笔如有神。
  从学校进入珐琅厂后,钟连盛手中的画笔换成了镊子。景泰蓝是镊为笔,丝作画,作品中的每一条纹饰,都是靠镊子掐着铜丝,一点点勾勒出来,最小的图案不过是在毫厘之间。
  拿惯画笔的手起初还真玩不转镊子。刚进厂的实习生得先耍铁镊子,镊子容易弯,不结实,为的是让实习生体会掐丝的分寸和力度。
  景泰蓝上,花卉常见,制作花瓣的功夫叫“掰花刻儿”。花瓣有的嵌进去,有的凸出来,弧度小到只能用指甲尖儿使劲顶进去。钟连盛常一手拿镊子,一手用指甲,反复练习,大拇指都被挤出了血。终于,他“掰”出的“花刻儿”让师傅很满意,奖了他一把钢镊子,钟连盛高兴得好像中了大奖。“那时我做梦都想有把钢镊子,那是‘出徒’的象征。”
  被钟连盛看得很重的景泰蓝,在上世纪90年代险些被市场淘汰。由于质量良莠不齐,图案单调落伍,昔日皇家禁脔竟被称为“景泰滥”。也就是在那个时期,钟连盛的同学纷纷下海转行,他却一直守着景泰蓝,他不相信传承了几百年的技艺,就这样完了。
  “景泰蓝要想被更多的人认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