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犀角尘世绝唱
2014/1/2 21:51:22
清乾隆 犀角雕花葉型盃双方框《乾隆年制》楷书刻款
俗话说“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里的“犀”指的就是犀牛角的犀。
明清犀角雕 艺术品位高
犀角雕刻古已有之,自宋代开始,文人雅士开始在犀角酒杯、盏、觚上进行雕刻,以显示雕工和画工。至明代中后期,东南亚、非洲犀角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大量流入中国,犀角雕刻工艺也迅速走向成熟,并涌现出一大批角雕名家。
清代宫廷大约自雍正朝起开始制作犀角器,至乾隆朝达到鼎盛。现今流存于世的犀角雕器大多为我国明清两代所制,欧美及我国各大博物馆都有珍藏。明早期犀角杯常常以花卉和山水人物为题材,花卉采用镂雕加浮雕,常见玉兰、牡丹、梅花、茶花等图案,在盛开的大朵花旁边,小花蕾含苞欲放,枝叶茁壮,简练流畅。山水人物作品,深浮雕较多,层峦叠嶂,山重水复,庭院楼阁,高古人物谈笑其间,幽静高逸,意境深远。这一时期刀法圆润流畅,不留雕刻痕迹。
明清犀角雕件,尤其是清宫廷犀角雕,艺术品位很高。清宫廷犀角料大都来源于越南、南掌(在今老挝境内)、暹罗(今泰国)等国进献的礼物和各地督抚的贡品。犀角雕件因受形状的限制,以整角制成犀角杯为多,还有盅、碗、钵、盒、鼎、炉、瓶、笔山、笔架、笔洗、花篮、盆景、嵌件以及供欣赏陈设用的人物、动物等雕刻器件。清代初期,因明末著名的牙角雕刻家仍继续从事雕刻工艺,犀角雕刻基本继承了明代的传统风格。进入乾隆朝,犀角雕的器形种类颇丰,除角杯外,还有圆雕人物、挂件及仿古器形爵、鼎、羽觞等,雕刻工艺精致至极,雕刻蟠螭纹和龙纹的犀角杯数量逐年增多。从明代到晚清,小小的犀角杯由简而繁,经历了由质朴到奢华的演变。清代后期,国力渐衰,犀角料进口减少,且主要作药材,所以犀角雕艺术与其他工艺艺术一样,也逐步走向衰落。
清早期 犀角雕山水楼阁人物大杯
小小杯中大乾坤
由于犀角得之不易,因此,犀角雕刻未得普遍流传,亦未形成一种专门的工艺美术专业,多由竹、木、牙雕刻艺人兼工。在最早的文物鉴定著作《格古要论》中记载,明代以来江苏一带犀角雕刻工艺逐渐兴起,其中著名的犀角雕刻大师有鲍天成、濮仲谦、尤通和尚等等,他们雕刻的犀角杯设计奇巧,工细绝伦,是当时世人追捧的艺术珍品。然而明代名家的犀角杯作品,最终传世的毕竟不多,上乘作品更是凤毛麟角。如今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代犀角杯,个个都堪称精品。
明清两代是犀角雕刻高度发展的时期,主要集中在苏州、扬州、南京、杭州、广州等地区。能工巧匠各显其能,他们根据犀角特有的造型姿态、表面的纹理,精雕细琢成一件件奇巧精美的杯、盒、扇坠及发簪、印章等。犀角雕刻与竹、木、金、玉的雕刻艺术一起,都被视为艺林珍赏之品,其中以犀角杯最负盛名。现存的亚洲犀角雕刻作品绝大多数是明清时代的作品。亚洲犀角绝迹后,非洲犀角取而代之,则是在清代中叶以后,大多是为了贸易作来料加工。因此,犀角雕刻作品除了看材质,还要看制作年代、雕刻流派以及是否名家手笔。
值得一提的是,犀角雕刻品之所以珍贵, 主要还是因为犀角本身是名贵的中药材,所以犀角大多被用来雕刻成杯子。
犀角杯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和艺术的完美结合。能工巧匠们巧妙地利用犀角的材质和犀角所特有的树干质感的扭曲、虬劲等特征,制作雕刻成一个个工艺精湛、玲珑精巧的犀角杯。在犀角杯身方寸天地中,抒发得淋漓尽致,而且杯身的雕刻技法各有不同,深雕、浅雕、镂空雕等疏密有致,使得每一件犀角杯上的纹饰,都包含各自不同的意境。
从明代到晚清,小小的犀角杯由简而繁,经历了由质朴到奢华,再到对艺术境界的捕捉与探寻的蜕变,它们已不仅仅是一个个工艺大师手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