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雅的奇葩——中国竹刻艺术
2014/4/4 21:53:34
中国竹刻艺术是人类历史的文化遗产。竹刻艺术家们以刀代笔,以竹子为载体,将书、画、诗、印等艺术样式融为一体,赋予竹子以新的生命。
关于中国竹刻工艺的最早记载见于南朝梁人萧子显撰的《南齐书》中。那时的竹刻还只是用于杖头、如意、拂柄、笔斗、抓背之类。到了唐宋两代,竹刻范围逐渐扩大,既运用于各种实用的物件上,更多的制品则供人欣赏。竹刻将书画和雕刻熔于一炉,成为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种工艺品。据北宋郭若虚著《图画见闻志》记载:“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笔一管,稍粗于常用,笔管两头各出半寸已来,中间刻《从军行》一铺,人马毛发,亭台远水,无不精绝。每一事刻《从军行》诗两句,……其画迹若粉描,向明方可辨之。”可见,早在1000多年前,竹刻工艺已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平了。
竹刻艺术历史悠久:
远古时代,先民就已利用竹子来纪事。
西周时记载政事等,已广泛使用竹简,而大臣朝会时手中所持的笏,也系用竹子做成,其上刻有文饰。
春秋战国时期的盛酒器“卮”(湖南19号战国墓出土),有用竹子制成的,其三足雕刻成兽蹄状。
汉时用的毛笔(甘肃武威汉墓出土),在笔杆上阴刻有隶书。
汉时用的竹制勺(湖南马王堆一号墓出土),其上刻有浮雕,线条流畅,令人惊奇。
文献记载,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有笔筒名“裘钟”,乃用斑竹制成。
唐代时传入日本,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现藏正仓院的乐器“人物花鸟纹尺八”一管,三节,遍体文饰,孔正面五、背面一。孔之四周及节之上下均有图案花纹。管上分布仕女、树木、花草、禽蝶诸形象,纯是唐风。其雕法用留青,保留青筠作物象,以去青筠下露之竹肌为地。这是马王堆汉墓发掘之前所能见到的传世最早的竹刻件。
唐代尺八 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所存
宋代尚文,涌现了一支庞大而有素养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的审美思想与追求,直接影响了整个工艺领域的发展,为明清竹刻艺术的兴起与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明、清时期竹刻在江南得到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竹刻流派。由此而起,竹刻逐渐形成一种专门艺术。
嘉定派由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的朱鹤(号松邻)开创,雕法以深刻为主,其子朱缨(1520—1587,号小松)、孙朱稚征(号三松)继之并有发扬,祖孙三人世称“嘉定三朱”,为嘉定派的形成及艺术风格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朱”之后,有侯崤曾、沈大生、秦一爵,及清初,有沈兼、周乃始、王永芳等俱称名家。至清康熙时有吴之璠(字鲁珍)、封锡禄(字义侯)、封锡璋(字汉侯)、顾珏(字宗玉),雍正时有施天章(字焕文)等,俱称大师。乾隆时周颢(号芝岩),世称“合南北宗而为一体”,“二百余年首屈一指”。其他竹人,各有专长。嘉定竹人,前赴后继,各显神通,赢得竹刻之乡的美名。
朱鹤 竹雕松鹤笔筒南京博物院藏
朱缨 竹雕刘阮入天台香筒上海博物馆藏
朱稚征 竹雕仕女图笔筒故宫博物院藏
侯崤曾 竹根雕寿星上海博物馆藏
吴之璠 刘海戏蟾图笔筒 上海博物馆藏
周乃始 竹刻蕉荫读书图笔筒 上海博物馆藏
金陵派名家,明代有李耀(字文甫)、濮澄(1582—1648,字仲谦),而濮澄则被认为是金陵派的创始人,雕法以浅刻为主。清代乾隆时期侨寓扬州的潘西凤(号老桐),原为浙江新昌人,因郑板桥的推誉,被认为是濮仲谦以后一人,故也称为金陵派代表人物。
濮澄 竹刻梅花诗文扇骨天津博物馆藏
潘西凤 竹根印二十八宿罗心胸 上海博物馆藏
上述两派外,明代尚有张宗略(字希黄),长于留青,因籍贯无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