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丰满现实骨感:民营美术馆行路难
2013/11/23 21:47:36

  11月初,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着实在艺术界火了一把。业内赞叹这个美术馆“高端大气”,“多年铸一馆的功夫的确没让人失望”。
  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由美国当代建筑师斯蒂文·霍尔设计,整个项目还包括11座国际知名建筑师设计的建筑,是一个集时尚、艺术、设计、音乐于一体的“大艺术”概念,迄今耗资1.64亿美元。这座非营利民营美术馆的背后,是现年58岁的房地产开发商陆军和他30岁的儿子陆寻。
  作为一位如此年轻的美术馆负责人,陆寻并没有被一时的光鲜冲昏头脑。怎么把这个美术馆持续经营下去,是一直困扰着他的大难题。
  即便背后依托着江苏四方文化实业集团,但刚完成开馆的陆寻对四方的持续发展有点没信心,“毕竟民营美术馆在中国太难了,我们是个民营企业,就会有资金充足和资金不充足的时候,很难把控。私人美术馆需要一个很持续的支持,如果只有一家企业支持,自然有很多弊病,不像国外有政府、企业、藏家、基金会等多方面的支持。”
  陆寻预计,四方一年加起来的运营成本可能不到500万,这笔数字既不包括展览运作,也不包括收藏资金。由于目前资本全部依赖四方集团酒店和会议中心的利润,所以陆寻只能尽量控制成本,预计未来一年只会做两个高质量的展览。
  “虽然只做两个展览,但是要保证高质量,保持独立性和学术性,就会有很大的投入,而且钱都只能自己掏,要做好的艺术家和请好的策展人,投入要很大。要是觉得这个展览资金不足或分量不够,人家还不愿意来做。”
  陆寻无奈地直言:“十年后如果四方美术馆还在,我就很开心了。”
  轰轰烈烈的美术馆建设大潮固然可喜,但如何持续运营,坚持10年、20年,甚至上百年,成为中国的古根海姆,是摆在这些美术馆投资人和管理者面前的巨大考验。
  挖潜文创专项资金
  单一的扶持资本,总是被总结为阻碍民营美术馆发展的真正瓶颈。单一的资本让民营美术馆的生存严重依赖投资人的投资热情和主业经营。如何开源,挖掘多渠道资金来源是民营美术馆馆长最头疼的。
  在这方面,拥有三个民营美术馆馆长身份的梁克刚似乎更有经验。在梁克刚接手元典美术馆之前,元典曾在接近三年的时间里只做了九个活动,还包括一些因为各种关系而失去独立性的个人展览。长年的净投入也让投资人有点儿失去信心。接手元典以后,梁克刚在有限的资金预算下,决定关注被市场忽视但有价值的艺术家,而不再花大钱给明星级艺术家锦上添花。实验性的当代艺术展览让元典可以在有限的预算内提升自身自主的策划,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硬塞”的展览。
  在增收方面,在民政局注册的非营利美术馆,可以向政府申请补贴。去年,北京市文化局发布了《北京市促进民营美术馆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指出,北京将由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支持民营美术馆发展,每年评选民营美术馆十大优秀艺术品推广项目并进行扶持,每个项目给予10万元至20万元的奖励。
  《办法》为北京正在快速发展中的民营美术馆提供了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虽然对于耗费不小的美术馆而言,补贴的数目杯水车薪,但这一政策让馆长们立马想到,或许有更多类似的专项扶持资金。
  为此,梁克刚专门安排人员研究时时更新的政策,“有合适的项目我们都会去申请,但不一定都能申请下来。”从文化部,到北京市、朝阳区,甚至是街道办事处,梁克刚因事设岗的员工天天在研究哪儿出了新政策,“不嫌少,最少两万的也有,我们也会打报告去申请。”如今,在梁克刚接手元典的两年里,每年近200万元的运营成本中,有三分之一的资金来自政府各种项目补贴。
  打造文化产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