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陶瓷早期窑口
2015/1/15 17:31:38

     
 
上林湖越窑遗址

一、越窑
      创烧于东汉,其后发展极快。主要生产青瓷,所产瓷器胎体细密坚硬,上釉用浸釉法,施釉常不到底(半施釉)。
      三国时窑场主要集中于上虞曹娥江两岸,窑场数量比汉时增加数倍。胎骨坚致细腻、淡灰色、少数呈现黄色的胎较粗松。釉以淡青为主,出土的青瓷虎子、青瓷羊、蛙形水盂、熊形灯是当时的杰作。南京光华门外赵士岗“赤乌卜四年”  (251年)墓出土的青瓷虎子,器身刻有“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字;江苏金坛县出土的一只青瓷扁壶,器身两侧分别刻有“紫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者也”、“紫是鱼浦(在上虞白马湖)土地"等铭文。
      两晋越窑早期青瓷胎质细密坚硬,呈灰白色,吸水率低;后期胎色渐深,呈灰或深灰色。根据器物的不同用途,有的器身内外都施釉,有的器身内不施釉,仅施于内壁口治附近。
      南朝越窑青瓷施有青灰或黄釉,莲瓣纹是主要纹饰特征,褐色点染也是重要装饰手段,彩点由东晋的大而疏改为小而密。以碗、盘、罐、鸡头壶、虎子等实用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器型由早期的矮胖端庄逐渐向后期纤瘦清秀发展。
二、瓯窑
      瓯窑位于浙江省温州一带,至今已发现瓯窑古窑场二百多处,集于瓯江、飞云江、楠溪江两岸,其特点是:胎质坚硬、白中泛灰,釉层较薄、呈淡青和青黄、透明度高、有细小开片、易脱落。瓯窑纹饰纹样不及越窑丰富,常见有釉上褐彩,手法有点彩和绘彩两种,点彩多用于动物纹的双眼、耳朵、尾或冠等处,晚期开始用莲瓣纹。南朝时,青瓷釉色泛黄,釉面开冰裂纹、易脱落,胎釉结合欠佳。

 
铁店窑窑址,是婺州窑系代表性窑址之一。
三、婺州窑
      婺州窑位于今浙江西南部的金华、衢州一带,瓷窑的分布范围很广,主要产地在金华、武义、东阳、义乌四县,永唐、兰溪、浦江、龙游、衢县、江山、常山等县也有一部分制瓷工场。唐代的窑场常以州名命名,故将婺州境内的窑场称为“婺窑”或“婺州窑”。它是今浙江境内除越窑外的又一著名古窑。自三国时开始创烧,随后即不断发展,在六朝时有长足的进步,为唐宋时期的瓷业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生产年代之长在我国瓷器史上也不多见。婺州窑瓷胎体较薄、呈灰白色、含铁量高,烧成后呈深灰色或紫色。婺州窑的匠师们利用当地的资源,在西晋末期创造出以化妆土为衬底的工艺,用以遮盖其深色的胎体,并使釉层呈色柔和滋润。婺州窑瓷釉色呈淡青或青黄,釉层厚薄不匀,早期釉常见凝成芝麻点状,后期釉层厚、易剥落、常见开片,开片或胎釉结合不紧密处往往产生白色结晶,呈现丝状或星状奶白色。瓷器造型有各种实用器和明器,到南朝时,明器所占比例减少,实用器生产增多。谷仓罐的造型和装饰趋于简单,器型增高,造型更实用。婺州窑除生产青瓷外,还生产少量的黑瓷和酱瓷。

 
德清原始青瓷窑址
   
四、德清窑
      窑址位于今浙江德清东南郊,故名德清窑,是一处黑瓷和青瓷兼烧的瓷窑,以生产黑瓷为主。它是浙江地区发现的两处黑瓷产地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烧制黑瓷的窑场。它的烧造历史仅东晋至南朝初期就有一百多年,运销地区广,影响很大。
      由于制坯原料中含有3%的氧化铁和1%左右的氧钛,胎呈砖红色、紫色或浅褐色。青瓷胎一般呈深浅不一的灰色或紫红色;胎外普遍上化妆土;釉层较厚,釉色较深,一般呈豆青、青绿或青黄色,具有较好的光泽。黑釉釉料中的氧化铁含量高达8%左右,因而釉色乌黑。上等黑釉制品的釉层厚、釉面滋润、黑亮如漆。黑瓷与青瓷的造型大体相同。产品有碗、碟、盘、耳杯、盘口壶、鸡头壶、唾壶、虎子、香炉、罐、盒灯和盏托等,造型风格与婺州窑、越窑相似,特色产品有直简形小盖罐、扁圆形盖盒和茶盏、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