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窑出土陶瓷器科技研究
2025/3/14 15:01:27

通过对河津固镇瓷窑址出土的43件金代陶瓷片样品的胎釉化学组成和吸水率的检测分析,对河津窑金代制瓷工艺进行科技解读。白瓷瓷釉以钙系釉中的钙釉为主,部分为钙-碱釉,黑瓷釉以铁含量较高的铁系釉为主。细白瓷与粗白瓷的胎釉配方均存在差异。细白瓷可能选用了优质高岭土,瓷胎中呈色元素氧化铁、氧化钛含量较粗瓷类更低,结合高铝的特征和极低的吸水率,显示出工艺的精湛。以低温三彩六角形枕为代表的釉陶,吸水率最高,胎体组成显示为高铁低铝的普通易熔类黏土,釉面组成也明显不同于高温釉瓷。河津窑白瓷与北方定窑、邢窑和巩义窑的胎釉组成有共性,但也可看出窑口之间的差异。
河津固镇瓷窑址位于河津市樊村镇固镇村,北依吕梁山,西眺黄河,南迎汾水,距禹门渡口约9公里。201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河津市文物局对瓷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制瓷作坊4座、瓷窑炉4座、水井1处以及窑炉残渣和废品堆积坑35个,出土完整及可复原瓷器数千件,瓷片、窑具标本达6吨之多。瓷器品类以粗白瓷为主,次为黑釉瓷、酱釉瓷、少量细白瓷和三彩釉陶。器类主要有钵、碗、盘、器盖、盆、盏、枕和罐等。该窑址相关遗迹和遗物考古资料的发表,为了解金代河津窑的瓷器品类、装饰风格、装烧方式、窑炉结构等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同时也为北方宋金时期民窑及其白釉瓷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填补了山西地区宋金时期制瓷遗迹的空白,并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研究意义重大。
本文主要从胎釉成分和吸水率的角度,探讨不同质地瓷器产品的异同及其制瓷工艺,并与北方相关窑址标本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不同窑口之间的技术关系。
一 实验样品
本实验选取河津固镇金代瓷窑址43件典型瓷器样品,其中瓷枕18件,钵、碗、盘、罐等日用类样品25件〔图一〕。
 
图一 河津固镇金代瓷窑址出土的部分瓷片样品
河津窑瓷器以透明白釉瓷为主,黑釉系列瓷器,依釉色深浅可分为青釉、酱釉和黑釉,白釉和黑釉系列瓷均为高温釉瓷器。根据胎体的致密度以及纯净度,可以将河津窑陶瓷器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胎体致密、细腻的细瓷,均是白釉瓷,即细白瓷;第二类是胎体可见杂质颗粒,胎质略疏松的粗瓷,根据所含杂质颗粒的大小和密度,还可以细分为粗瓷A和粗瓷B两小类,后者胎质更粗糙些;第三类是低温三彩釉陶,胎体为泥质红陶,目前河津窑该类产品仅见六角形枕[表一]。此外,还对一件粗白瓷碗(样品7)胎釉之间的白色化妆土和粗白瓷八角形枕(样品34)内侧的红泥成分进行了测试〔图二〕。
 
图二 河津窑检测样品分类
1.细白瓷(样品1)2.粗瓷A(样品7)3.粗瓷B(样品18)
4.红泥(样品34N)5.化妆土(样品11H)6.三彩釉陶(样品43)
 
[表一] 河津窑瓷片样品统计表
瓷枕是河津窑的特色产品,从形制上分为八角形枕、六角形枕和腰圆形枕;八角形枕和腰圆形枕均为高温釉,六角形枕为低温三彩釉陶[表二]。
 
[表二] 河津窑瓷枕样品统计表
二 测试方法与结果
此次实验分别对样品进行了胎、釉化学组成测试和吸水率测试。
(一)胎、釉化学组成测试与结果
1.胎、釉化学组成测试方法
样品处理:首先用切割机将43件样品切割成2cm2左右的小块,并将断面磨平。其次,清洗检测样品。先用纯净水对样品进行超声波清洗两次,干净后用酒精再清洗一次。最后,将样品放入干燥箱内进行烘干。烘干后取出进行测试。
实验条件:本次实验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科技室进行,实验仪器为美国生产的EDAX Orbis微束X射线荧光能谱仪。实验条件为:管电压50kV,管电流850μA-1000μA,光斑直径1mm,数据采集时间为100s。所测元素有:SiO2、Al2O3、Fe2O3、K2O、MgO、CaO、Na2O、TiO2、P2O5、MnO以及BaO、Rb2O、SrO。
数据处理:每件样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