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境内的古代窑址
2014/10/18 17:14:29
福建省三明市境内陶瓷业历史悠久,分布面广。新石器时期,将乐县水南后山、万安乡下窑、白莲乡下厝、癞痢山等出土有外纹陶器及硬陶残片。唐代,宁化淮土、将乐大拔,水南等地建有陶瓷窑。据史料载,大拔瓷窑生产的御瓷精品曾送往京都,供皇家使用。境内各县(市、区)均有古窑址分布,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有唐、宋、元、明、清历代窑址,大多属龙窑,以烧青白瓷为主,兼有酱釉及青花。至1992年已公布为县(市、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三元中村回窑窑址、宁化泉上水库窑址、宁化济村碗窑上窑址、泰宁上青乡上青村窑下窑址、泰宁新桥乡东窑古瓷窑址、泰宁新桥乡窑排岭西窑古瓷窑址、泰宁大田乡将军山麓灯盏窑古瓷窑址、建宁伊家乡澜溪窑古窑址等8处,2009年文物普查中又发现梅列区列西街道小蕉村古窑址1处。 三元区中村回窑窑址,位于距三明市区8公里的三元区中村乡回窑果场,地处较为窄小的山间谷地。该窑建于宋至明时期。在东牙溪流两岸的低矮山丘上分布着10多处古窑址,范围约3平方公里。1993年为配合三明市东牙溪水利工程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省博物馆会同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市博物馆先后两次对处于水库淹没线以下的草寮后山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掘出龙窑炉1座,制瓷作坊2处,神龛1处,并出土了一批铜、铁、瓷器等珍贵文物。该窑炉为长条形斜坡式龙窑,窑长83米,方向290度,前段坡度28度,中、后段坡度在18∼20度之间,窑头与窑尾高差25.5米。窑炉由窑头、窑室、窑门、窑尾、耳棚等组成。作坊区位于窑炉北侧,有捣炼瓷泥用的淘洗池和拉坯用的作坊、沉淀池以及神龛、基座、工棚遗址等。神龛位于制坯作坊东南侧,凿于岩壁之上,由台阶式壁龛、案台和案前石台基组成。南北宽0.3米,东西进深0.2米,残高0.18米。台前有供窑工祭祀活动的平台,整个神龛的形制很象乡间土地庙。 建宁澜溪窑遗址,位于建宁县西南方向的伊家乡澜溪村汪家铺一带。1958年省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市、县文博工作者多次对该窑遗址进行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标本,其中有碗、盘、罐、壶、盏、炉、擂钵、洗具及少量瓷塑等器物。澜溪窑以烧青白瓷为主,兼烧少量的青瓷、黑釉瓷、酱釉瓷等。该窑初建于北宋中期,兴盛于南宋中期及元代,明初断烧。 宁化淮土晚唐五代窑址,位于距淮土乡1公里处的淮阳村赤下窑,该窑址分布在几座连绵的山丘上,有龙窑马蹄窑炉,主要产品有:执壶、罐、盖、擂钵等,釉有青绿、青黄、酱褐等颜色。窑具主要为高矮不一的柱状支座,器物多为支烧。该窑的发现,为福建省早期窑址的研究增加新的实物资料。 尤溪梅仙半山窑窑址,该址在尤溪梅仙镇半山村前渡坂的丘陵地带,西南距城关约3公里,北距梅仙镇约2.5公里,有3座龙窑,初步断定均为宋元窑址。该窑烧制的器物类型多属生活日用器物,以碗、钵、罐壶为主,兼烧盘、盏、盖罐等。釉色以青白釉、青黄釉为主。兼烧酱、黑、褐、紫釉。装饰工艺手法以划花为主,印花纹也不少。半山窑产品内外均销,以外销为主。 宁化泉上青窑窑址,位于宁化县泉上镇泉上水库一带,规模较大的有两处,均系宋代窑址。主要生产器物有:莲瓣小碗、碟、瓜棱壶、盏、盘等,瓷器胎骨细腻、胎壁薄、内壁满釉。 济村碗窑上窑址,此窑位于宁化城关至济村乡公路10公里处,属宋窑址,是青瓷与黑釉瓷混烧的瓷窑。主要生产器物有碗、碟、盘、灯盏、香炉等。 新桥东、西窑址,分别位于泰宁新桥乡的东窑窠和窑排岭。清康熙《泰宁县志》载:窑址地名“祭口窑”。两窑依山建在峻峭的山坡上,坐北朝南,窑床为长龙形。主要产品有碗、碟、盂、壶、罐、盆、杯等。釉色以青灰居多,东窑碗底印有“寿”字,西窑碗底印有“信”字。两窑均属宋、元时期古窑。 划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