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宣德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
 
明宣德 景德镇窑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碗,现藏于西藏自治区萨迦寺
  除了青花,还有青花五彩。尤以西藏自治区萨迦寺收藏的这件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碗为典型,其口沿内以青花书写藏文一周,译为“昼吉祥、夜吉祥、正午吉祥、昼夜吉祥、三宝吉祥。”圈足内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青花款。不仅绘画精细严谨,且制作工整讲究。这几件装饰着藏文的青花及青花五彩瓷器,均带有帝王年号款,文字的内容多为藏传佛教的经文或祈祷吉语,应是当时朝廷命令景德镇官窑为西藏上层贵族而专门烧制的赏赐瓷。成化以后,藏文装饰的官窑瓷器便较为罕见了。
  梵文
 
明宣德 景德镇窑青花梵文出戟盖罐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梵文发展于公元前三世纪左右的印度,传说是由梵天所创,也属于字母书写体系,代表性字体有悉昙体、兰札体、天城体三种。天城体流行于当今,也是印度佛教界和国际公认的梵文标准字母。明代永宣时期景德镇官窑青花瓷上最早出现了兰札体梵文装饰图案。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出戟盖罐为代表,盖面中心写一梵文,外环绕四个梵文;罐身环形书写三周梵文;盖内顶部及罐内底部“大德吉祥场”五个篆字外环饰的莲瓣内亦各书写一梵文。
  这些梵文均以兰札体写成,内容为密咒真言,代表佛和菩萨的保佑,寓意佛光普照、驱邪避难与吉祥如意。明代中期,瓷器上的梵文装饰更加广泛,也极具时代特色。如成化年间的盘、杯类器物,梵文装饰不仅字数增多,且覆盖面积扩大,有的甚至全部由梵文装饰而成,装饰效果得以强化的同时也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力。正德年间,以“花捧梵文”为代表,这是一种创新的图案形式,也颇具装饰艺术性与年代鉴定意义。
  清代,瓷器上的梵文装饰在技法与内涵上又不断创新与扩展。除了青花还有斗彩。尤其是梵文与“寿”字组合的“梵文捧寿”斗彩图案,作为官窑产品一直持续发展至清代晚期,无论制作工艺、装饰艺术还是文化内涵均达到较高水准。
 
清道光 景德镇窑斗彩梵文盘 北京艺术博物馆
  通过对古瓷上几种特殊文字装饰的简单梳理可知,唐代中晚期长沙窑瓷器上最早出现了阿拉伯文,历经发展,至明代永宣时期景德镇窑瓷器上又出现了藏文与梵文。这些充满着神秘色彩的特殊文字,不断向我们传递着各种不同的信息与内涵,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当时瓷器烧造者的用意与使用者的用途。但限于考古资料与文物研究之不足,仍需继续深入探讨与严谨解读。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