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锡贵口述史——甘苦求学初入行
2015/10/24 14:04:47
大概是1950年,我的父亲又被调到江西景德镇去了,开始是我父亲一个人先去。那时是供给制,父亲没有工资,从此我们没有生活来源,一家人在湖州生活很苦,靠母亲帮人家做点针线活来维持家用。母亲经常要我去叫收旧货的人到家里来,把不用的家具卖掉,换点米来吃。大概一年后父亲回来了,说要我们全家迁到江西景德镇去,房子也找好了。我记得我们家离开湖州时是坐船,小河里尽是菱角藤蔓,老是挡住我们的小船。到杭州后,我们在城站火车站旁的一个小旅店里住了一晚,然后坐火车到江西鹰潭,火车下来再坐船。我们全家大概有三四天时间,吃住在船上,快到景德镇时,看到河里都是圆圆的白色的瓷饼(渣饼),这条河叫昌江,我们都很好奇,要船工捞来给我们玩,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做瓷器的东西。自此,冥冥之中我走上陶瓷艺术的道路,注定要同陶瓷打一辈子交道。
嵇锡贵与初中女同学合影(前排中为嵇锡贵)
我们家住在景德镇程家巷上弄五号,是一个大户人家的房子。因政治原因,父亲被牵连,下乡劳动,全家生活很艰难,我也辍学在家帮助母亲分担经济上的负担。大概过了四年,父亲恢复了工作,他要我们继续读书。我特别喜欢文学,当时的班主任姓芦,经常会借书给我看,如《安徒生童话》等,有不认识的字我就写下来去问老师。我也喜欢图画课和音乐课,在学校里我爱唱歌、跳舞、画画等,我经常为班级里的黑板报画报头。记得有一次上地理课时,老师为了能让我们记住全国各个省的位置分布,每学一个省就要画一张地图。我画得又快又好,还会用颜色,所以有个别女同学就要我替她们画。有一次画中国地图,我把四周画上了图案边,是自创的,我自己很满意,结果反而受到老师的批评,说我喧宾夺主,我觉得很委屈。我做完作业后就喜欢临摹小人书中的图画,总是画得津津有味,我可以整天不外出就在家画画。
中专时期的嵇锡贵(右为嵇锡贵)
1957年初中毕业,当时景德镇市陶瓷美术技艺学校来招生,要考美术课。我记得是考写生,画一个玻璃杯里装了蓝色的水,我自己感觉画得不错。绘画通过的人要面试,当时面试我的是丁千老师,他问我为什么要考这个学校,我说我喜欢画画,家里穷,你这学校不要学费,还有饭吃,还分配工作,所以我要报考。他还问我爱好什么,我说我喜欢唱歌、跳舞。当时学校偏向有文艺爱好的学生,所以我被录取了。分专业时学校有青花班、粉彩班、古彩班、雕塑班,我也不懂,稀里糊涂地看到了青花班,以为是画花的,就报了。当时没有陶瓷知识,到学校后才知道青花是在泥坯上面用黑黑的青花料画的。
景德镇陶瓷学院学生会合影(后排右二为嵇锡贵)
当时学校的课程有素描(丁千、赵履安老师授课)、图案课(周时图老师授课)。青花专业课是聂杏生、邹镇钦两位老师教,他们都是景德镇著名的老艺人。画青花从最基础开始,每人发一块泥墩,像块砖头一样,在上面用青花料画线条,一根线条要画得又细又挺,很难画。毛笔在坯墩上画很容易给吸住,所以用笔要有速度。不断重复地练习,坯墩画满了,用刀刮掉一层再画,要刮得平才好画。开始画的时候很难,但我有一股子犟劲,画得不好用刀刮掉一层继续画,一直练到坯墩从十厘米厚被刮到剩下三四厘米厚,我要把线条画得满意才肯松手,才练习下一部分的纹样,往往我的成绩是五分(最高分)。坯墩练习后开始画茶杯,坯子是不素烧的,没有强度,杯上还有个把手,所以经常会弄破或是把手掉下来了。难度大的是车箍,光车箍就要练很久,在茶杯口沿车出几条线,而且头尾要接住,线与线之间的宽度要一样,线条粗细要一致,不能有粗有细,弯弯曲曲。我往往是吃好饭不休息继续练习,直到熟练为止。接下来是练习画图案,图案都是徒手画,在两根宽度一样的线条内画,要求图案整齐,线条粗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