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锡贵口述史——家庭、事业和追求
2015/10/26 17:30:49

 
嵇锡贵在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创作作品
    1965年大学毕业,全年级(包括工程系)就我一人被分配到轻工业部陶瓷轻工业科学研究所(2004年改名为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简称部陶研所)。那时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集中了景德镇有名的老艺人和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有绘画、拉坯和利坯的高手,我被分配在艺术室釉下彩组。当时釉下彩组有王希怀、王承显、张彬、袁迪中等。后轻工业部有文件,新分配的大学生要到工厂实习一年,劳动锻炼。那年分配来的包括我共五名大学生,有郭琳山、吴伯炎、邓希平,还有一位叫周志云。我们五人每天都在研究所原料车间劳动,选矿石、打碎矿石、淘洗泥料等,同工人一起把大块的矿石用铁锤砸成小块,砸的时候很容易砸到手,我现在左手仍留有当时的伤疤。矿石砸到一定数量后就拿去冲洗,把矿石表面的脏东西洗干净,再放到很大的球磨机里球磨,按原料成分比例放进去,有长石、石英、高岭等,日夜不停地球磨,直到里面矿石变成泥浆后倒出,用榨泥机把多余的水分挤出,再把泥巴放到阴凉的泥池里陈腐。陈腐时间长一点瓷器不易出毛病。每星期晚上有几次小组会议,组长对大学生的劳动表现给予评定,我们还要同工人师傅共同学习《毛泽东选集》等。这一年的劳动使我懂得了陶瓷原料配方的知识,对我以后的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下基层劳动一年,我在劳动期间有机会接触原料,对陶瓷材料有进一步的认识,这是在学校书本上难以学到的,也为我今后从事陶瓷专业打下了基础。劳动结束后我仍回到釉下组,先是同组长王希怀下工厂实习,到红旗瓷厂帮助设计产品画面。红旗瓷厂主要生产釉下五彩(即釉中彩),我就开始学习绘制釉中彩的技艺,主要训练自己熟悉技艺难度较高的鸡头笔分水,这对我以后的在青花绘制中熟练使用分水技艺有很大帮助。后我又调到技术室(临时)工艺组,下到东风瓷厂,设计一条自动作业线,从原料、成型、印花到喷釉等所有工序一条龙,我主要承担画面设计。当时需要在碗上设计装饰纹样,我设计了一个“向日葵”图案,用橡皮海绵蘸青花料滚印。后来,我承担的这一部分工作完成了,也烧制出产品,但因“文化大革命”,该项工作停顿下来,我又回到艺术室,开始设计瓷的毛主席像章等。
    在原料车间劳动期间,因琳山也喜欢画水彩画,所以星期日我们经常一起去画画,由此相互有了好感。琳山虽然是学工科的(上海同济大学材料系),美术却很好,不比学美术专业的人差。我和琳山于1967年12月28日结婚,我们的婚房是艺术室楼上的一个大房间,也就是后来的釉下彩室,原来是琳山与刘平(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集体宿舍。婚礼很简单,把两人的单人床拼成双人床,我们买了一对枕套,一床被单,买了一点喜糖,张松茂、徐亚凤(均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来了,其他也没有什么人来。琳山的大哥发了一份贺电给我们,就这样我们很简单地成家了,我俩年龄也大了,琳山28岁,我26岁。结婚后没过多久,毛主席提出广大知识分子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俩被下放到“寿安公社朱溪大队”,那时女儿小艺已在肚子里了。下放时间是1968年的八九月份,天气也冷了,我穿着棉袄,因此农民们没有看出我的大肚子。下放到乡下就是农村户口,工资和口粮还保留。那时什么东西都要计划,怀孕也没什么营养品补给。后来景德镇涌山煤矿要画巨幅毛主席像,把我和琳山叫去。矿井前面竖起十几米高的白铁皮钉的墙面,以便画《毛主席去安源》等大型画像,我也挺着大肚子在脚手架上同琳山一起画,主要是琳山画,我帮点忙。一共有四幅毛主席像,正面反面都要画,画到一半的时候,研究所要我们回去参加训练班,大概过了半个月左右,又要我们回到农村去。回去后涌山煤矿仍然把我俩请去继续画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