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锡贵口述史——而立之年出成果
2015/11/3 15:26:43
“7501”毛主席用瓷的设计制作
回到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后,我一门心思都在创作陶瓷作品上。不久,我就在艺术室釉下彩组担任组长。 1975年初,进入新的一年,大家开始了又一年工作,我还是以创作设计为主。一天,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接到中央的一个重要指示——为中央领导设计制作一套日用瓷,这对部陶研所来说是重要的任务,所领导立即召集了釉上彩组和釉下彩组设计人员开会,部署设计任务。当时,我作为艺术室釉下彩组组长,成为该项目的主创成员之一。对于这样的任务,全所上下都很重视,所有的人力与智力资源都用上,欲以最好的成果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
1975年作品釉下彩餐具《梅竹》
那时所领导对艺术室的要求是拿出设计方案,于是,釉上彩组与釉下彩组各自组织力量,两个组的人员全力投入纹样的设计与研制,希望尽快拿出满意的方案。釉上彩组设计出《水点桃花》和《水点梅竹》两个画面,釉下彩组也设计了两个画面的《梅竹》。
釉下彩餐具《梅竹》设计稿
1975年作品釉下彩餐具《梅竹》(“7501”部分毛主席用瓷
一种是用油墨勾线的梅竹,另一种是用釉下白勾线的梅竹,并迅速赶制出样品。与此同时,湖南醴陵、山东淄博也在加紧设计和制作样品。三地样品送往北京,经过上级部门的认真研究和挑选,最后,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的设计方案被选中。我分析被选中的因素有三点:
1.景德镇瓷器历史悠久,是天下闻名的瓷都。这里拥有优质的制瓷原料以及精良的制瓷工艺,制瓷体系完整而成熟。
2.1965年,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曾经为毛主席制作瓷器用品,当时的毛主席用瓷外面是粉红釉,内是白釉,不加彩绘,相当精致,量极少。
3.送去的样品艺术效果的确非常好,无论是瓷质还是装饰,均超过其他两省的瓷器样品。
中国轻工总会陶瓷研究所出具的嵇锡贵参与主席用瓷设计制作的证明
由于是1975年国家下达的第1号任务,由江西省公安厅监督制作,为了对外绝对保密和对内工作的方便,故此,这项任务的代号为“7501”上级部门拨给经费3.5万元,部陶研所党委十分重视,党委书记汤伯衡(老革命家,已故)亲自挂帅指挥,副所长杨火印全面主持这项工作。部陶研所派出最精干的技术人员,使用最好的原材料,为完成这项任务,全所相关人员都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部陶研所的原料车间是最先运行的部门,首先精选了数十吨优质的瓷矿石,这批瓷矿石需要人工去挑选,其中有一种矿石叫“江西临川高岭土”,能增加瓷器的白度。可是这种矿石里面含铁质多,成瓷后影响质量,因此研究所组织了很多工人来挑选原料,甚至把工人家属也动员出来帮忙。有铁质的地方用小刀刮掉,一人一天只能刮出十几斤,这种原料现已用尽。如此精选陶瓷原料矿石,历代陶瓷的烧制历史中也不曾有过记载。“7501”采用当时薄胎高白泥新工艺,瓷质莹白剔透,的确符合了“声如磬,明如镜,薄如纸,白如玉”的瓷质特点,体现了景德镇优良的瓷器材质。
“7501”瓷器造型以明代正德官窑器为蓝本。成型车间当时的组长是洪国忠,他是利薄胎的高手,技术非常娴熟。成型过程中的拉坯、利坯、立渣饼,直至施内外釉、装窑等工序全部是手工操作,这些工艺环节都由业务技能高的师傅承担。当时拉坯的是程光逵,利坯的是洪国忠、聂新根、杜景春,施釉的是聂章甫和他的妻子。同一套品种有数百件瓷器造型,竟做到大小、高低、厚薄、重量几乎相同,真是到了一丝不苟的地步,体现了他们高超的技术水平。
成型之后的装饰自然马虎不得,釉上彩组用了半年时间完成任务,开始是画《水点桃花》,后来为了和釉下彩的画面统一而改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