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锡贵口述史——勤奋铺就成才路
2015/11/4 13:31:01
我有一种不服输的性格,做事一定要做到最好,可能是我的这份执着,推动我不断地努力,从不放弃对事业的追求。人们都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也没有为自己的将来刻意谋划,只是专注做好每一件事,也许是因为自己平时的刻苦付出,技艺的功力自然就得到积累。
嵇锡贵青花临摹手稿
回顾自己事业发展的过程,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热爱”。它是努力的助推器,因为热爱才有发自内心的动力,才有执着的理由,才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做到的。对于自己的职业选择,起初是偶然,然而这份不经意却注定了我的事业,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幸运的。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再经过老师们的引导,我很顺利地走上了这条道路,所以我一直都在说,老师是我一生都要感恩的人。
我1965年大学毕业后进入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这是我国陶瓷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单位,这里集聚了很多人才,有当时景德镇最好的老艺人,也有院校毕业的科研人才,很适合我的发展。这里为我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机会,虽然不久,因“文革”的原因,我的专业停滞了一段时间,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更为珍视后来再次从事这份工作的机会。1968年部陶研所的知识分子们都到农村进行改造,在农村近六年的乡村生活让我刻骨铭心,那种留恋陶瓷专业,渴望回到熟悉的环境,期盼创作的冲动,不断折磨着我。这些无法抑制的感觉在艰难的状态里,依然难以斩断我对陶瓷创作的欲望。虽然在农村,从事着与专业完全不同的事,但是乡村的民间美术,如刺绣、民居木雕等同样吸引着我,我也把专业的能力运用到生活当中,给孩子的衣物绣花,也帮村民绣花,虽然日子过得艰难,但对美的追求让生活增添了一份温暖。
在农村一晃就是几年,自己的专业也荒废了,因此,可以想象,当我回到了自己的专业岗位,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我以从未有过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回到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不久,我就接到了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即主席用瓷的设计与制作,当时孩子们都还小,大女儿郭艺也就6岁,小女儿郭庆才2岁,我不仅要照顾家庭,还不能放松对专业的要求,尤其这项工作是政治任务。平时,我把孩子们安顿好后,就琢磨专业技术上的问题,包括工艺上的改进,如颜料稳定的试验,纹样制作统一性等,尤其还有些技术上的创新。当时有个芙蓉花小碗的设计制作,里外碗的图案要求对合上,这是一项技术难度很高的工艺,却被我们研究出来,至今也没有几个人会运用这项技艺。那段时间真是很辛苦,都没有睡几天好觉,奇怪的是,情绪很高涨,精力也充沛,再难的事情都能克服掉。
我作为釉下组的组长,与同事一起克服了技术上的各种困难,顺利完成了任务。1976年组织就派我设计上海锦江饭店元首用瓷,这对我的专业是一个考验,我的压力也很大。那段时间,我是铆足了劲,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工作当中,我记得我试制釉下彩的颜料试片都有上千块。为了更好地投入生产,先期都是我自己手绘餐具的纹样,因为景德镇的釉下彩烧制非常不稳定,要反复绘制大量的餐具后,才能找到烧制的规律,待烧制稳定后,我再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告诉同事们。我想这是我专业生涯中压力最大、紧张程度最高的一段时期,虽然我付出很多心力,但我觉得没有白费,收获了技艺经验的同时推动我专业的发展。这套餐具的设计我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即采用图案的形式表现具有政治主题的纹样,很有设计美感。我的《麦浪滚滚》餐具的设计得到了认可,荣获了景德镇陶瓷评比二等奖。在这之后我又担当了北京毛主席纪念堂陈设瓷的设计和制作,负责中南海华国锋主席用瓷的设计制作。在我年轻的时候,承担多次重大任务的机会,使我的技艺功力见长。严谨对待自己的专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